秦財山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081—01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了能夠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應該積極地將創新的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存在的問題
1. 小學語文教師對于新課程標準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小學語文是具有人文性和語言工具性的學科,教師通常無法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的這兩方面特點,導致語文教學無法得到全面的發展。語文學科是幫助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基礎性學科,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產生理解上的偏差,會影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守舊,就很難活躍課堂的氣氛,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
2. 小學語文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存在偏差。語文閱讀理解文章中,作者通過文字進行情感的表達。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正確地理解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圖,從而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字深層內涵的理解。一旦教師無法準確地理解文章作者的情感表達,就會嚴重影響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3. 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學生的了解不夠全面。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重視自我個性的展現,然而教師無法準確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教學效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積累的重要階段,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部分教師仍然將自身作為教學的主體,缺乏對學生的了解。
4. 小學語文教師對于教學評價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小學階段語文教師的教學評價對于學生來說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教師的評價能夠有效地給予學生心靈上的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地指出學生出現的錯誤,并引導學生進行改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二、對策
1. 轉變教學觀念。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發揮教師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輔導作用,不斷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增添教學趣味性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相關的思考,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從根本上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進行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稱贊》的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主人公小刺猬和小獾的真實情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 創新教學方法。教師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將多媒體作為教學的拓展工具,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進行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現秋天的景象,帶領學生欣賞課文,并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用詩歌、圖畫、文字等形式描繪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 充分利用教學評價。小學生正處于內心脆弱的階段。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評價中給予鼓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贊賞,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其他學生可能為了得到教師的贊賞,積極地進行學習。對于表現不夠突出的學生,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避免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4. 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針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堂應該富有活力。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點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該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一定的課外語文閱讀知識。教師進行語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地拓寬學生的視野,充分了解教學的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建立相互交流的平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形式的學習和討論,將成績優異和較差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配,帶動學生相互學習,并且取長補短,從而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的標準要求小學語文課程轉變傳統的思想,進行創新改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占有重要的地位,針對阻礙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教師應該積極地采取措施,確保教師能夠在課堂進行有效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