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樹 鄧聲軍
【摘要】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出發,基于對反思性教學的探討,分析小學語文反思性閱讀教學實施的重要意義,以及反思性教學構建,從而提出了幾點對策,以求能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反思性閱讀 模式 構建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部分,其不僅能夠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習能力,開發智力,也能夠促進學生人格的塑造。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一個嚴峻的現實,即教師與學生在閱讀上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但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沒有得到預想中的提升。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一些三、四年級的小學生,面對一篇文章,無法通過閱讀正確把握其內容與主旨,更無法進行深入賞析;語文考試中,閱讀題目的得分也普遍較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問題,必須要引起我們一線教師的思考與重視。
一、小學語文閱讀反思性教學實施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理念核心體現在“反思”二字,其具體是指教師對教學歸納、總結以及思考后的教學再認識與深層次認知。教學反思也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討并解決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因而總體來看,反思性教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其一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二為提升教師教學技能,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的統一。
二、小學語文閱讀反思性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教學反思的展開
1.課前教學反思
教師課前需要依據學生“學什么”來制定教學目標與教學手段,具體包括教學目標分解以及優化教學設計等內容。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前準備階段的反思,不難發現以下幾點問題:從備課情況來看,存在著照搬現成閱讀教學教案的情況,沒有充分結合自身班級學生的教學實際出發;備課中過于“信任”自身多年教學所積累的經驗,忽視教學反思,憑自身經驗設計教學模式。缺乏目標意識,教學組織的隨意性與盲目性較大。在教學實踐以及聽課中發現,凡是閱讀教學效率較低的授課,都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不重視,無法將閱讀教學目標要求落到實處。
2.課中教學反思
基于反思性教育理論基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現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反思如下:針對閱讀教學的主體性與主導性把握不力,主要表現在課堂中講少了怕學生無法理解,于是加強對文章閱讀的分析,但通常使得教學時間不夠用,并且學生也無法提起興趣;為體現學生主體性,盡情讓學生發表自身看法,尊重其“閱讀體驗”,但一定程度忽視了對閱讀能力提升的引導。其次,朗讀時間不足。朗讀是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但閱讀教學中學生朗讀的時間往往不超過5分鐘,并且多為“請xx同學有感情地讀一讀文章這部分”、“請把這一段用xx語氣朗讀出來”等類似的朗讀引導,無法讓學生融合朗讀練習、理解以及感悟于一身。此外,針對文章閱讀思想內容的理解引導也顯得不足。
3.課后教學反思
課后教學反思為對整個課堂教學實踐過程進行總結性概括,針對自身教學理念、教學行為以及學生具體學習表現實施系統性梳理,展開對教學實施情況的理性分析。而在教學實踐中,課后總結反思往往受到了忽視,教師通常只是向學生布置課后閱讀作業后便開展了進入對下一節課的規劃,缺乏針對學生的學習總結以及針對自身的教學評價。
(二)基于教學反思的閱讀教學采取相應的完善對策
1.強化課前準備
針對閱讀教學課前準備,首先教師應注重對備課的反思,基于對課程理念的正確理解,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程,備課中需重點思考兩個問題:本節課的設計是否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符合;教學結構是否利于學生發展。同時,針對教學內容的預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反思性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做到在教學前對各個環節進行合理安排。
2.完善閱讀教學實踐
首先,教師應當將閱讀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與個性化的學習氛圍,避免讓閱讀成為“走過場”,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同時注重針對學生的閱讀方法教學,教師可具體將教材中的文章分為“寫景狀物”、“寫人記事”、“哲理文章”等類別,不同的文章類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寫景狀物”類文章,可讓學生先讀,再分析寫作順序,領會景物特點,最后體味情感。通過閱讀方法的針對性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其次,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穩定性較差,朗讀可有效促進其注意力的長期保持,利于其對文章內容的記憶與理解。朗讀教學中,應適當為學生創設已經,向其提供朗讀背景,協助其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同時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朗讀,不同的學生對文章有不同的領會,教師需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特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思想角度領會課文,用自身的思考讀出自身的情感。
最后,閱讀為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小學生閱讀一篇文章要經歷理解、感知以及評價和創造幾個心理階段,需要應用聯想、判斷、分析以及比較等思維。這些復雜系統的思維活動,教師無法主導,更無法代替,因而在教學中必須要尊重并明確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注重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個性化感悟。
3.加強課后反思總結
教師在上完一節課后需反思:閱讀教學方法上有哪些創新,教學組織是否完善,對學生的閱讀引導是否到位,閱讀訓練是否有效等,歸納總結此類問題,寫出“再教設計”。同時,針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思,可在課堂小結環節中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本節課我學會了什么?”、“對本節閱讀課有什么感受?”、“這一篇文章的閱讀對我有什么影響?”等,讓學生基于閱讀學習進一步展開思考與交流,延伸課堂教學廣度。
結束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反思性教學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教學上的“遺憾”。反思出真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有效促進了教師與學生共同反思共同成長,為教師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足動力。總而言之,我們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與完善反思性教學模式,構建起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新模式,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淑梅.閱讀反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考與探索[J].中華少年,2016(07):81-82.
[2]黃育民.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讀與寫,2012(05):132-133.
[3]孔祥福.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4(0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