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娟
【摘要】 小學探究性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習興趣,正確引導和指導有助于學生“想和做”,從而達到學有所用、學有所成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探究;引導
所謂“探究性學習”,顧名思義實質是“探究性”,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探究是創新的基礎,探究性學習是創新性學習的關鍵. 數學課程的改革突出了數學觀念的轉變,倡導教師的教不僅應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諸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探究性學習正是為了適應課程改革和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通過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主動獲取知識、獲得結論的過程. 在小學數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一開始就充滿趣味,使學生興趣盎然,產生強烈的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進知識的大門,一定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并持久保持.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我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共同來做一個游戲,好嗎?你隨便說出一個數,不管它有多大,老師馬上就會判斷出能否被3整除. ”生隨便說,師對答如流,隨即把數寫在黑板上,并接受了學生的驗證,學生問:“有什么奧秘嗎?”“有什么巧妙的方法?”通過師生較為簡短的“熱身”活動,把新知識的學習融入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問題情境中. 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下一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拉開了序幕.
二、提供充裕時空,引導學生探究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究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和推斷的過程. 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他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條件. 有了時間保障,我們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探究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先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然后讓學生動手撕紙、剪紙等創作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畫一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最后深入探究所學過的平面圖形、漢字、字母、數字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折折看. 如果是,都有幾條對稱軸,請把它們畫出來……整節課,我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當主角,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動手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想一想,去尋找、去探究、去發現、去掌握軸對稱圖形. 教師只是作為學法的指導者,適當進行點撥,使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 這樣,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現、去探究,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鼓勵自主探究,適時點撥指導
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其任務是啟發引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的事物. 因此,必須處理好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多牽引”.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課時,面對如何求圓的面積這個問題時,學生感到束手無策,這時先復習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及方法,然后設問“能不能把圓也剪拼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求它的面積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折一折和剪拼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怎樣使折出的圖形更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者梯形呢?”學生圍繞著這個問題開展操作、想象活動,充分體驗了“極限思想”. 在理解圓和剪拼后的圖形的關系后,教師再做適當的點撥,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成功地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把握“引”的度. 在學生思維轉折處、知識的重點難點處或學生通過努力還無法解決處,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讓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 這樣,教師的點撥引導為學生的自主探究鋪設了階梯,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才能使學生順利進行探究,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 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