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明惠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6—0115—0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學習習慣,使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使學生更好地理解1毫米到底有多長,筆者準備了生活中常用的、學生非常熟悉的電話卡、公交卡、醫療就診卡等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體驗1毫米的厚度;說一說生活中用1毫米作單位的事物,感知毫米與生活的聯系,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學生從中經歷了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真正地理解了數學概念。
二 、創設動手操作的教學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與他對周圍物體的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兒童的理解來自于他們作用于物體的活動。小學數學學習是一項重要的智力活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從而理解數學概念和法則。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難點處,教師應盡可能地根據新知識所涉及到的內容組織實踐操作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他們在操作實踐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發展數學思維,尋找數學規律,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如,在教學“四邊形”時,筆者依據教材例1、例2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涂一涂,把自己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涂上顏色;第二個活動是剪一剪,讓學生剪出三個以上不同的四邊形;第三個活動是分一分,小組合作把自己桌子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找出了四邊形,明白了四邊形的特點,了解不同四邊形各自的特征,參與了探索圖形性質的過程。實踐證明:創設這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他們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創設游戲性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有助于學生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
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筆者利用游戲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下面咱們先來玩個“動作接龍”游戲。筆者先做一次,口念: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嘣 嚓 嚓,動作:擊掌拍肩拍肩 擊掌拍肩拍肩 擊掌拍肩拍肩。然后問學生,看誰能按老師的動作接著做下去。這樣,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創設懸念式的教學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且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適當設置疑點,創設教學的最佳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懸念: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形☆△□☆△□☆△□……讓學生猜一猜第12個是什么圖形?第18個是什么圖形?第28個……教師刻意神秘地告訴學生說自己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當學生聽老師說出圖形時,感到驚奇不已。這時筆者趁機導入新課:學習了這節課之后你就會明白老師是怎樣知道的。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興趣特別濃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別迫切,學習效果特別好。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創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常用的一種手段,方式多種多樣。但一定要以教材為依據,服務于教學;要聯系實際生活,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升華。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