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秋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4.122
摘 要:農村小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源、師資、觀念等各方面的桎梏。英語教學從屬于語言類教學,易于受到農村客觀教學大環境的影響。該文以多年鄉村英語教學實踐經驗為依據,在分析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教學 語言知識技能 情趣教育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b)-0122-02
目前,經濟全球化和交流無國界的發展趨勢越演越烈,英語作為國際交流語言的重要性也在進一步地凸顯,掌握好英語,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和技能積累具有不可小覷的積極影響。從2002年起,我國農村小學自三年級全面普及英語教學,但受制于教學基礎等問題,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仍是步履蹣跚,如何在農村現有客觀條件下盡快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當地經濟建設要求的人才,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已成為廣大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1 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農村小學生學英語,存在著很多著問題,學生無基礎、教學課時少、資源缺乏、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各種設備條件有限、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單一……上述原因,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整體英語水平較差。針對這一問題,一線教師必須根據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探尋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英語屬于文科,具有濃郁的工具性和強烈的人文色,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主。因此,必須從學科特點出發,興趣在先,注重方法引導。采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雙向培養,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準確把握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情況,調整和選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科學施教。教師應不斷探索、反思與提升,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面貌和實際運用水平。
2 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策略方法
2.1 培養語言知識技能,促進全面發展
語言知識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其中,單詞的記憶和運用可謂重中之重。單詞掌握不好,就像斷線的珠子。“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單詞的積累,何談句、段、篇的整體把握?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教孩子們記憶單詞,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例如:單詞加減法、替換法、找規律觀察法、象形法、聯想法、組塊記憶復合詞、拓展法、詞型轉化法、遣詞造句法、口訣法等,以口訣法為例,在教學序數詞時,可以教學生順口溜:“一、二、三特殊記;四以上加th;八減t九去e;f來把ve替;ty須變tie;若是碰到幾十幾,改變個位就可以。”快速記憶了單詞,降低了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語言技能通常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相互聯系、互為表里。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農村地區英語教育的一大短板,為了在現有基礎條件下最大程度克服這一缺陷,就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提出了要求。
聽說能力的培養是語言學的重中之重,教師上課時盡量使用英語,創設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英語,指導學生課前、課上、課后聽磁帶、看英語動畫片等。注意培養學生大膽開口的習慣,提倡學生用英語打招呼,練習口語表達能力。如: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toilet/teacher′s office……同時注意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時間,不刻意糾正語病語法,不輕易打斷學生的話,以免抹殺積極性,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其中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鼓勵他們試一試,大膽發言,及時肯定與表揚,給學生搭梯子,“跳一跳,夠得著”。
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要求,每天早自習給學生留出10分鐘晨讀的時間,對培養語感和英語思維能力很有幫助。筆者在寫作教學中,常常給學生提供一個范例,或者是關鍵詞、句式等提示,讓學生有所參照,先模仿替換,再修正補充,最后變成自己的東西。經實踐,孩子們幾乎都能寫出滿意的小作文而且語病少。每學完一個話題的內容后,布置一個相關的小文題,例如:寫人、記事、寫景狀物、介紹文具、校園、四季、家鄉,日記等等,逐步做到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覺得有話可說。
2.2 重視情趣教育,提升學習興趣
情趣教育是指教師用自己的教育和愛心來培養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學科的一種積極情感。同時,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所蘊含的一種好奇、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和探索精神,應給予尊重、愛護和引導,使學習成為學生富有情趣的活動。因此,面對初次接觸英語學習的小學生而言,情趣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正處于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通過積極誘導的情趣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比賽性游戲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在上課時經常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有利于建立輕松愉快的競爭性教學氛圍。例如:一分鐘記憶比賽,規定時間讓學生記憶單詞;開學半學期,組織學生開展“百詞競賽”活動,考查英漢互譯、填空、選擇;設計擂臺賽、搶答題等。除開展課本中新提供的游戲外,還可改編相似內容的游戲,不斷反復讓學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識。立足課本知識,培養實戰能力,既鼓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教材實踐相統一,創設新奇情景。古人強調:“善誘者,善導”,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學習的內容剛開始還是比較簡單的,而且也充滿了趣味性。教師在備課時盡可能把課本內容放入各種能聽、能看、能觸 模的情景中去。例如教學Where is…? Is she/he…?Yes,she/he is. No,she/he isnt.這個句式時,可以創設了猜一猜的真實問題情境。讓學生猜一猜班主任老師可能在哪。在寬松愉快的聽、說、看、 演環境中,不但鞏固了新學的知識,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并鞏固了該課的內容,不但傳授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讓學生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促進語言實際能力的提高,如圖形shapes一課,操練完句型鞏固階段,讓孩子們畫一畫、數一數、找規律添畫等方式練習,再如利用 TPR全身動作反應法教學,孩子活潑好動,運用肢體語言“做中學”,充分調動了學生感官,在輕松愉悅中習得新知、鞏固新知、寓教于樂。
2.3 靈活運用教材,開發課程資源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牛津教材上海版3~4年級,課時分配不當。對話教學安排在了單詞學習之前,頗有些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習起來十分吃力。于是筆者將其調整過來,先學單詞,整體感知,再學會話。孩子們不再手忙腳亂、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再如26個字母的學習,先學字母表,整體感知后再逐一學習字母和單詞,效果更好,字母間的順序掌握得更牢。
教學資源無處不在,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合理將英語學科與數學、音樂、美術等學科有機整合,拓展學用渠道。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考慮了學生特點,因材施教,讓所有不同水平的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新課標》中提到,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必須將科學的教育理念和當地實際相結合,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綜上所述,只要農村小學教師積極進取,勇于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教學良方,就一定能夠培養其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應用英語的能力,從而大大提高農村小學英語教學水平,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生英語能力,縱使任重道遠,也應不懈余力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 李建設.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48.
[2] 林小妮.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剖析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09(11):39-40.
[3] 呂吉爾.關于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