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淳
摘 要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移動學習作為新興的學習方式,以其不受時間、地點、內容等限制的獨特優勢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本文以技術接受模型為理論框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西部地區高校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 英語移動學習 技術接受模型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8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ppened to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changes to people's life and learning style. Mobile learning as a new learning style,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s by the time, place, content and other restrictions gradually accepted.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naire to learn English mobile colleges in the western area of students' study.
Key words English mobile learn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現代科技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質的變化。英語的學習不再依賴厚重的字典,而是利用手機中的一個應用就能隨時隨地地查閱學習。移動設備為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帶來的不僅是學習的便捷,也帶來了豐富的知識資源。手機不再是奢侈品,而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有了硬件上的支持,移動學習的發展必然是大勢所趨。然而,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移動學習的發展有其特殊性: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最大障礙是經濟的制約,近些年隨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們對移動技術需求的增加,不僅在功能上兼備筆記本電腦所具有功能,并且在價格上提供多種價位可供選擇。關于西部地區高校學生的移動學習使用情況以及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以西北師范大學為例,調查了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移動學習的基本情況。
1 移動學習與技術接受模型
1.1 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在移動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Geddes,2004)。移動學習其實就是通過移動科技達到教育的目的,它能夠為學習者帶來同時的、日常的、情景化的、便捷的、個人化的以及無處不在的學習機會。當前,移動學習在歐洲和北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成熟技術。在這方面的研究也處于領先地位。對于移動學習研究的目的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研究主體主要包括 M-Learning 提供商和教育機構,前者希望將移動學習全面推向市場,促進企業培訓工作的開展;后者為了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增加教學手段和模式,利用移動學習技術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教學管理。直到2009年,移動學習首次以“移動學習應用”的形式出現在英語學習的領域(Dudeney & Hockly,2012)。由于我國計算機信息技術起步較晚,缺少相應的軟硬件支持,在移動學習領域建設起步比較晚,對移動學習的研究國內缺少認知。通過不斷的發展,移動學習已經在當代的教育技術領域占據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深深吸引了許多的研究者者進入這個領域發展。然而,國內目前對于移動學習的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移動學習研究以理論為主,缺少實際的調查數據和使用者反饋。
1.2 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Davis于1986年提出,是運用理性行為理論(TRA)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接受時所提出的一個模型,提出技術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對計算機廣泛接受的決定性因素做一個解釋說明。模型提出了兩個主要的決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反映一個人認為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對他工作業績提高的程度;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反映一個人認為容易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的程度(Davis,1989)。簡單來講,TAM反映了使用者對于某一技術的接受程度或使用情況,模型能夠通過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等預測出當使用者面對一個新技術時,有哪些影響因素決定他們如何使用以及何時使用這項新技術。因此,本文以技術接受模型為理論框架,設計了西部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調查問卷,旨在調查西部大學生對于英語移動學習的接受程度以及使用意向。
2 研究設計
此次研究隨機選取西北師范大學非英語專業本科生135名為調查對象,旨在回答以下研究問題:(1)西部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現狀如何?(2)哪一因素最能影響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的使用態度及意向?研究工具為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兩個部分,包括受試對于移動學習使用現狀調查和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影響因素調查。為了便于研究,本文將移動學習的范圍縮小至現如今使用最為廣泛的手機移動學習。研究采用學習環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使用意向作為五個變量。學習環境是指支持學習者學習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與之可能發生關系的總和(馬小強,2007),傳統的學習環境一般指學校、家庭、圖書館等具體的環境,而移動學習具有隨時隨地進行的特性,故其定義的范圍也相對寬泛。本研究中學習環境則是指進行英語移動學習的環境;感知易用性則是指系統或應用的使用者,即進行英語移動學習的大學生認為英語移動學習的實施過程是否簡單易行,進行移動學習的物質條件是否容易達成;感知有用性是指系統或應用的使用者即進行英語移動學習的大學生是否認為英語移動學習具有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效果,是否對學習具有促進作用;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在某一活動領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觀判斷或評價(A·BaJldura.1977),本研究中指大學生對自身能否利用移動設備進行英語學習的自信程度;在本研究中,使用態度及意向指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學生是否會選擇移動學習方式進行英語學習的主觀意愿。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移動學習使用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在西北師范大學隨機選取的135名被試中,男生52人,女生83人,大一新生占總人數的83.7%。本次調查研究均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形式,被試通過手機或電腦參與調查研究。在問卷得出的數據顯示,手機的持有率最高為100%,手提電腦以及平板電腦的持有率逾三成;38.52%的被試聽說過移動學習,而只有33.33%的被試通過移動學習的方式學習英語;調查中數據顯示學生選擇英語移動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想提高自身的詞匯與聽力能力。同時,就被試正在使用的英語學習APP而言,字典類與詞匯類是其首要選擇;關于移動學習所產生的費用,56.3%的被試認為免費的應用軟件較為合理。以上數據表明,就所接受問卷調查的西部大學生來看,雖然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持有率達到了能夠進行移動學習的要求,但是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認識不足,真正通過移動設備學習英語的學生也只占少數,進行英語移動學習的目的也較為單一,這需要學校、教師多方面的配合來普及學生對移動學習的認識、了解,從而推動移動學習的發展。
3.2 英語移動學習影響因素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將問卷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五個維度下的問題分別累加;通過SPSS數據統計得出各變量的平均數M及標準差SD如表1所示:
為了確定各維度間的相關性,筆者將所得數據通過SPSS22.0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Correlations顯示了所有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是顯著的(P值均小于.05),其中使用意向與感知有用性的相關性最高(為.598),使用意向與學習環境的相關性最低(為.335),相關系數取值在0.3和0.7之間時,被認定為是中度相關;表格Model Summary給出了R2 為.411,即說明自變量學習環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解釋了使用意向總變異性的41%,回歸方程在預測使用意向時平均偏離大約1.785。
Cofficients檢驗了每個預測變量顯著性的必要值,由表2可知,變量感知易用性(t =2.399, p =.021<.05)、感知有用性(t =3.289, p =.001<.05)和自我效能感(t =2.044, p =.043<.05)都具有顯著性,是使用意向的顯著預測變量,而學習環境(t =1.053, p =.294>.05)并非顯著的預測變量。
4 結論
研究表明,西部地區大學生已具備英語移動學習的客觀條件,但由于缺乏相關的指導與培訓,學生的移動學習目的和形式和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詞匯的查閱和記憶的方面;移動應用軟件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使用者的自我效能感都將顯著地影響使用者最終的使用意向;學生在進行英語移動學習時,會考慮學習應用能否提高其學習效率、操作是否簡便以及使用的自信程度等問題。教育工作者以及移動學習軟件的開發者,都應從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發,設計、制定符合其心理特點的移動學習策略,將這一新興的英語學習方式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
參考文獻
[1] Chung, H. H., Chen, S. C., & Kuo, M. H. (2015). A study of efl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mobile learning .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76:333-339.
[2] Liu, Y., Li, H., & Carlsson, C. (2010). Factors driving the adoption of m-learning: an empirical study. Computers & Education,55(3):12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