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南京
【摘要】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在教學時只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獨特性,才能讓每一名學生都在學習中找到自我. 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對如何搭建個性化發展橋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個性化發展;展示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學生具有個性化的思維,也就說學生只有在自我個性發展的探索中才能學出與眾不同的自己,也才能活出與眾不同的自己. 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如何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發展的橋梁.
一、訓練學生個性化發展思維
每一個小學生都成長于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們無論是在思維上還是在創造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也會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這種學習差異,并盡可能地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也要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從而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思維的培養打下有利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在教學中會為學生提供一些供參考的實物,我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圍巾,讓學生對其進行分類. 一般來說,學生都會按照冬天的圍巾和夏天的圍巾來分類,將絲巾分成一類,將保暖的圍巾分成一類,但是這樣的分類難免太過于平凡,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在分類中也不能得到更好地表現,于是我告訴學生重新找到分類的標準,并鼓勵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找到更多的分類方法. 當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分類標準的局限,他們的思維就會變得異常的活躍,有的學生選擇從長短的角度來進行圍巾的分類,將圍巾分成長、中、短三個類別;有的學生選擇從用途的角度來進行圍巾的分類,將圍巾分成裝飾和保暖兩個類別;有的學生選擇從使用人群的角度來進行圍巾的分類,將圍巾分成老年人、年輕人和小孩三個類別.
我發現一旦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打開,他們的個性化想法就會如泉水般奔涌而出,在這樣一個不限制學生思維的課堂上,學生對“分類”的認識會更加地深入,對“分類”的標準也理解得更加透徹,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分類”的學習和探討中,并從中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給予學生展示個性化自我的機會
在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認為小學生缺少扎實的數學功底,他們的見識和知識積累程度決定了他們無法在數學學習中展現出個性化的自我,甚至于有些教師會嚴格安排好學生學習的每一個過程和細節,一旦學生的表現超出了教師規定的范疇,就會受到嚴厲地制止. 如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喜歡搶答教師的問題,教師就會非常厭惡學生搶答的習慣,經常會以表情和語言上的不滿來讓學生接收到自己負面的情緒,對于搶答學生出現的錯誤,也會以嘲諷和批評的態度來教訓這些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堂上就會變得越來越沉默,他們的個性化表現欲望也會逐漸消失.
眾所周知,算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計算某些算式的時候,下面總有一些學生喜歡搶答算式的答案,對于學生的搶答,我并不會給予一味的批評和指責,比如一次我在黑板上列出了3.47 × 73 - 3.47 × 63 = ?有的學生立刻在下面搶答道“347”,對于學生得到的這個答案,一方面我夸贊他計算的速度真快,另一方面也鼓勵他站到講臺上給學生講講自己的計算方法. 這名學生在意識到自己可以在同學面前展示自我時,瞬間變得非常興奮,他告訴我們只需要將73和63相減,然后再乘3.47即可,這名學生在臺上講解的時候,臺下有的學生就發表了意見:“但是我用計算器算出的結果是34.7啊!”由此班級里陷入了激烈爭論的局面,每一名學生都在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臺上學生的計算方法出現了錯誤,有的學生認為臺上學生由于粗心出現了計算上的錯誤. 看到學生爭論的場面,我并沒有阻止,而是讓每一名學生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個性化的自己,最終讓學生在不斷地爭論和探討中找到問題的所在.
這種以展示個性化自我的探討學習模式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課堂學習環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快樂學習的同時也變得更加自信.
三、提倡個性化學習方式
新課標提出要建立個性化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愛好和能力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去尊重每一名學生,減少強制性學習模式,采取彈性的、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力圖讓學生在學習中可以自主選擇、自主創新.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來建立個性化學習方式呢?首先教師要對每一名學生做到真正的了解,教師可以在課間時間與學生親切地交流,可以在教學休息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近況,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真實想法的同時才能為其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其次教師要學會尊重每一名學生. 很多教師自認為已經將全部都奉獻給了學生,然而在學生看來教師的奉獻并沒有實質上的意義,甚至于有些學生會感覺教師并沒有真正地尊重自己的想法,由此產生自尊心受挫的感覺,事實上教師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學生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才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
在“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時,為了方便學生的計算,教師都會要求學生用(長 × 寬 + 長 × 高 + 寬 × 高) × 2的方法來進行計算,但是總是會存在一些學生,他們由于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的原因,會采用長 × 寬 × 2 + 長 × 高 × 2 + 寬 × 高 × 2的計算方法,對于這部分學生的計算方式,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做法,而不是強迫學生去接受和使用教師推薦的方法,當然如果學生能夠想到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法,教師也要盡可能地以鼓勵和肯定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到扎實的數學知識,更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自身的個性化特征,從而讓每一名學生都能迸發出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在個性化風采中活出自己的美麗.
【參考文獻】
[1]郭繼華,周紅強.在數學教學中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情商[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1(01).
[2]王玨.讓學生對數學有更多的體驗[J].新課程(小學版),2009(08).
[3]范丹紅.個性化教學的人文意涵[J].中國成人教育,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