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其俊
【關鍵詞】 新課程;實施;做法;困惑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75—01
新課程的教學變化是巨大的,它與傳統的教學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手段等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變革和調整。面對新課改,要落實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須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會科學思維,掌握正確方法,培養理性精神,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就必須在教學中更新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本文結合筆者實踐談談在小學新課程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一、實際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1. 吃透課程標準,更新教學觀念。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強調“教師即課程”。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新課程提出課程知識不是由專家、學者發展出來傳遞給教師,再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
2. 明確教學要求的變化,把握好教學中的“度”。與過去依大綱寫的教科書相比較,很難用教學的要求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來簡單地回答,也不能簡單地回答“理論性的東西降低了”“實際應用性的東西加強了”。如雞兔同籠問題應該是理論性很強也是應用性很強的問題,由于過去受計算方法的制約被人為地降低了,現在由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它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
3. 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揮團隊作用。每周固定集體備課活動時間,確定一位主講教師,就上一周的教學中好的地方、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學內容,包括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例(習)題的編排等進行主講,然后全組教師進行討論,最后定案。
二、 新課程教學的反思
1. 教學開放過度。表現在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是否知道,然后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要求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范。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開放并不等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但卻并沒有獲得知識。
2. 合作流于形式。課堂上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便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與后排互動。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余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不能充分利用這一時間,幾分鐘后,學生代表發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反思:作為新課程倡導者的四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征。
三、教學過程中的困惑
1.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學內容多,受使用舊教材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哪些內容要舍,哪些內容要降低難度,降到什么難度不好把握。需要有一個明確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淺度明了的實施方案或說明,讓教師有所適從,讓師生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2. 課堂如何既能體現新課標理念又有實效。新課改以來,聽了一些專家有關新課改的專題報告和各種新課程觀摩課。專家的報告很精彩,觀摩課也各有千秋,但總覺得這些新課堂里體現“新”的地方仍不多,僅僅是多一些提問、換一些術語而已,有些課堂依然容量過大,抽象難懂,有些課堂雖有新課程的味道,但例、習題安排得太少。還需探討以什么標準來上既能體現新課改理念又高質量、有實效的課。
3. 應如何拓廣新課程中數學教學內容。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除了完成對教材本身的教學任務,一般都要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拓展與加深,如在課內增補一些相應的知識點,增加一些例題等。但是怎樣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與加深,什么知識點可以適當拓展,什么樣的知識點不必拓展,在什么時機進行拓展與加深,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盲目拓展只會給學生的學習增加困難,教學不易進行,出現教師用延長課時來彌補的不良狀況。
4. 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練習。目前我們選用的配套練習,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問題如下。
(1)整體要求偏高,基礎性體現不夠,有些章節在基礎訓練中出現了類似高考題的綜合性題目,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增加了他們的課業負擔。
(2)題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節題量偏少,不能達到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訓練量。
(3)題型不全面。某些傳統的、典型的數學題有很好的訓練效果,而配套練習未能給予足夠重視,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未能達到應有的水平。
發現問題、反思教學、總結經驗教訓,是一線教師的根本任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相信學生將由膚淺的、稚嫩的學習,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學習,教師也會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時,逐步走向成熟,新課改將會有完美的結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