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為
摘 要 本文采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的課堂教學研究,將CBI教學理論與學術英語(EAP)教學理論相融合,應用于大學英語提高階段本科生學術類英語拓展課程里,著重分析了教師指導對學生學術英語讀寫能力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本文從教學材料的選取和分析,教學過程的分步展示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多方面進行研究,希望能有益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 學術英語 CBI 讀寫 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27
0引言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良好開局,對我國培養國際化復合人才提出了更嚴、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用英語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也至關重要。在培養國際化復合人才的高校里,以掌握語言共核(language-core)為教學目標的通用英語(general English)已經不再能滿足部分廣大優秀英語學習者的語言需求,同時以培養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的英語拓展類課程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關注與研究。①
由于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還是以掌握語言共核為教學目標的通用英語為主,主要涉及的內容還是以人文素養為主,各學科的專業知識幾乎不會涉及,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經常會面臨這樣兩難的尷尬:一部分優秀的英語學習者由于課堂教學內容達不到他們的預期,以至于輕視甚至放棄大學英語的課程學習,但進入高年級后,這批學生卻對全英文授課的專業課以及英語論壇與講座望而卻步,他們聽不懂專業講座,寫不出英語論文,更無法用英語參與學術研究,甚至連做筆記,寫摘要的基本學術能力都不具備。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教學嚴重脫節現象務必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高年級英文講座,國際英語論壇,以及與專業相關的英語文獻的查閱對學生的畢業后的繼續深造、出國留學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必須要求用英語撰寫,絕大多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的宣讀也是要用英語,即便是在普通的國內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也需要提供一些基本的英文信息。因此,學術英語對英語語言學習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語言與技能要求,而這些語言與技能要求即便對于以英語作為母語的學習者而言也要經過專業的指導與系統的學習。因此我們嘗試將內容教學法(CBI)的教學理念與EAP教學理論相融合,應用于大學英語提高階段本科生大學英語教學里,即學術英語類課程,并把它作為重要的專業英語拓展課供大學英語學習者選擇是非常有必要的。
1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質性個案研究方法的課堂教學研究。本研究將深入分析“學術英語(理工)讀寫課程”以教師指導下的以CBI為依托的學術英語課堂教學能否提高學生的學術英語讀寫能力,以及教師指導下的CBI教學在學生能力提升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對象為選修筆者所授的“學術英語(理工)讀寫課程”大學二年級本科學生。他們在大學學習期間均未接受過系統的學術英語閱讀和寫作訓練,也沒有得到過教師的專業指導,筆者將學術英語課堂教學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并記錄了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的小組與協作學習行為以及課程結束后的教學反饋等信息,以便筆者今后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
2 課程設計
“學術英語(理工)”課程是筆者為重慶理工大學英語教學分級A班(高考成績在120分以上,并且CET-4成績均在425分以上)開設的讀寫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教授學術英語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為目的的語言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主要為理工科大學高年級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提供語言基礎的英語教學。②筆者希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習者可以掌握基本的英語學術規范,形成良好的學術素養并能為今后的獨立學術研究打下基礎,主要包括文獻查閱、文獻綜述以及基本英語論文寫作。在課程的難度把控中,筆者堅持“難度適中,深入淺出,實用為主,能力培養”的教學原則,在閱讀材料的選取中要特別注重難度適中,并且注意文獻的時效性,每個學期的教學文獻會有所變動,添加最新的英語國際論文。在學期中留出一周的時間給學生分組分批上臺用PPT的形式將所小組閱讀的文獻進行綜述,學期末留出一周的時間給學生分組報告小組英語小論文,檢查學生本學期的學習成果也供學生們相互學習。
目前“學術英語(理工)”課程的總體教學框架已趨于穩定,學期總課時32學時,平均每周2學時,第一周主要幫助學生了解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主要教學框架,并介紹指定的閱讀材料,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特點分組;第二周至第七周,以特定閱讀材料為例,給學生講解學術英語論文的整體構架及主要構成部分,其中包括摘要、引言、文獻綜述、方法研究、研究結果、研究結論、相關討論以及參考文獻,并分析每一部分的閱讀特征與寫作特點,有意識地將閱讀與寫作結合,任何一種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都是密不可分的,語言輸入可以成為語言輸出的基礎,語言的有效輸出可以反過來促進進一步的語言輸入;第八周帶領學生分析四篇文獻綜述; 第九周學習文獻綜述的寫作特點;第十周學生分組分批上臺用PPT的形式將所小組閱讀的文獻進行口頭綜述;第十一周至十五周,指導學生學習基本論文寫作語言及技巧,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結論(conclusion)以及參考文獻(reference)五大部分,由于教學任務繁重,課時有限,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協作學習,為他們設置多種練習和展示的機會,并將學習活動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因此,筆者每周重點分析學術論文中五個重點環節中的一個,并留給他們相應環節的小組作業,鼓勵他們進行合作分析。這樣的小組任務設計做到了注重課前—課堂—課后的密切結合。最后的第十六周要求學生分組報告小組的共同成果,即一篇1200單詞左右的英語小論文,但要求是完整的論文格式。
3 教學方法
盡管選修本課程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但是部分學生的畏難情緒卻很嚴重,本能地覺得學術英語比大學通用英語難度大。因此在課堂教學的第一周,筆者首先通過介紹一些有名的學者的學習經歷以及自己學習的經歷來降低學生學習學術英語(理工)課程的畏難情緒,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逐漸適應課程節奏后開始介紹學術英語閱讀及寫作的總體框架,利用“總—分—總”的圖示方法給學生介紹論文的主要構成部分及所占的分量。在學生對學術論文的框架有了整體了解后筆者筆者借鑒了Swales(1990)的文體分析范式,引導學生從最初的根據興趣和專業特征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然后通過廣泛閱讀文獻發掘本領域的研究盲點,最后深入研究本領域的研究盲點。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將抽象的研究理論和學術框架具體化,并應用在指定的閱讀文獻中加以具體說明,將枯燥抽象的理論特征具體化。在課堂上,筆者經常通過講解一些著名文獻背后的故事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學生的小組作業要及時審閱和反饋,通過在學習網站發布的形式將部分優秀作業公開,供學生間互相學習。
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必須基于大量真實語料輸入,總結并歸納,逐步積累以高水平的國外期刊論文作為學生的學習材料,通過文獻的閱讀,學生要熟悉學術論文的整體結構框架,句式特點以及語言特色。③教師必須提供大量閱讀優秀的論文資料,并在語料中歸納、總結和領悟。比如在講解英語的參考文獻時,筆者為學生精選出近50條真實的參考文獻,先要求學生自己分組討論并猜測具體的文字,數字和符號。然后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參考文獻的要求和規范,并總結出英文標題要求,標點符號的用法,中英文版參考文獻表達差異,撰寫的規范和特點。教師甚至還可以從以前講解過的教學材料中選取部分語料作為授課素材。
4 結束語
全面提高學術英語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是大學英語教育的必然要求。④盡管學科間的巨大差異是阻礙學術英語發展的巨大障礙,但教學實踐證明通過教師和學習者的共同努力,學習者是可以在短短的一學期內學會閱讀英語文獻,并初步掌握學術英語論文寫作的基本步驟。在課程設計上,教師應遵循學以致用,難度適中,深入淺出的教學原則,教師需要有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及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具體路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并對所選取的特定閱讀文獻進行深入剖析。在保證課程的實效性方面,教師要注重課前—課堂—課后相結合,小組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翻轉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的作業要及時反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內化課堂教學內容。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基于CBI教學理論的學術英語一定能跨越大學通用英語和英語專業課的鴻溝,更好地滿足廣大學習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