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摘 要: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的外語學習總會受到母語的影響,這就是語言遷移。語言遷移是影響二語習得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本文試圖分析外語習得中的遷移現象,并以此來探索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以促進我們的外語教學。
關鍵詞:語言遷移;二語習得;外語教學
一、引言
語言遷移的研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不同的研究者對它提出了不同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認識。如今,人們普遍認為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正是由于這一遷移的存在,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總會受到漢語的影響。學生們熟悉的母語規則體系對他們的英語學習常常會出現一些干擾。本文試圖以語言遷移的相關理論為依據,分析影響語言遷移發生的原因,并探討一些相關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對外語的掌握。
二、語言遷移的概念
“遷移”本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源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學家看來,遷移是指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產生作用的這一現象。由此看來,一個學習會對另一個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罢Z言遷移”是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一個特有術語,它指的是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借助于母語的一些語言規則來使用目標語的這一現象。語言遷移可稱為語際影響或跨語言影響。語言間的異同會產生母語遷移,它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母語與目標語之間存在著很多相同或相似之處,母語的遷移對目標語的習得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這樣會促進第二語言的習得。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母語與目標語的語言規則存在一定差異,母語的語言規則與目標語的使用習慣不相符,這將會阻礙或干擾第二語言的習得。由于漢語與英語存在于不同的語系,他們之間的語言模式或語言規則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因此,這就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學習外語時的很多困難。
三、影響語言遷移的因素
正遷移與負遷移的發生對第二語言習得有很大的影響。這些遷移的發生都是受很多因素所制約的,如母語與目標語間的語言距離、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環境因素等。
1.語言距離
語言距離是影響語言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指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距離,當兩者之間的距離越小,越容易發生語言學習的正遷移。由于漢語與英語處于不同的語系,兩者的知識結構差異較大,存在著較大的語言距離。因此,這樣的距離或多或少會對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了一定的阻礙,負遷移越容易發生,加大了他們英語學習的難度。相反,法語與英語之間的距離較小,學習的難度也較小,越容易發生正遷移。
2.學習者的個體差異
任何學習都會受到個人差異的影響。在筆者看來,這里所謂的個體差異主要包括個人的認知心理差異和語言水平的差異。由于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學習者對上文提到的語言距離的認知也是不一樣的,同時,這也會造成他們學習動機的不同。語言學習者的認知感覺直接會影響目標語的學習,他們對本族語和目標語的理解和認識會影響個體是否愿意將先前習得的知識遷移到目標語的學習中。認知心理差異是遷移發生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其次,個體語言水平的差異也會影響遷移的發生。這里的語言水平指學習者的母語水平。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對遷移的發生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母語語言水平對遷移的影響已經得到很多研究的證實。當語言學習者的母語水平越高,發生正遷移的幾率越大,較高的母語水平可以促進二語的習得。在教學中,我們也會發現,通常情況下,有較高漢語水平的學生的英語成績也較好些。
3.社會環境因素
眾所周知,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由此可知,社會環境對我們的語言學習、語言遷移的發生必然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良好的社會語言環境必將對第二語言學習有積極的作用;相反,會對二語的學習產生阻礙作用。當學習者處于一個正規的、標準的交際情景中,他們肯定會更容易掌握一種語言,更快掌握目標語的語言知識、語言規則;如果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適合語言交際,那么更容易發生語言的負遷移,糟糕的語言交際環境會使學習者產生很多無法糾正的錯誤。
總之,母語與目標語間的相同性和差異性不是唯一影響語言遷移的因素,它還涉及到其他各個方面的因素,如學習者的認知心理、語言水平、社會環境等因素。分析影響語言遷移的因素有助于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找到合適的方法、策略去促進正遷移,避免負遷移。
四、語言遷移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重視母語在二語學習中的作用
母語的原有認知結構必定會對第二語言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正是由于母語會對第二語言學習造成一定的干擾,在我們的外語教學中,很多時候就出現了避免使用母語的現象。如今很多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母語環境和學習者的母語能力會幫助學習者的二語學習,調節他們的認知。對于我們的外語教學,無法避免的東西,我們為何不好好地利用它呢?教師可以充分地將母語與目標語,即漢語與英語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他們的異同之處,幫助學生分析他們在英語學習上的錯誤,找出英漢的本質區別。然而,有些漢語的語言規則和英語也會有相同之處。教師可以利用母語當作輔助工具,幫助學生理解英語的一些語言規則和思維模式。當然,母語的使用應該適度,否則很難達到一個學習第二語言的真實環境。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使用母語。
2.利用多種教學法,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知道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也會影響語言遷移發生的程度。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人認知差異和語言水平的差異,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認知和語言水平的差異會使他們對英語的掌握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師應加強語言結構分析,區分英漢兩者的本質異同,加強各種各樣的練習,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提供不一樣的指導與幫助。同時,加大語言知識的輸入,確保每位學生能夠高效獲取相關的語言知識。正如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所表明的,高于第二語言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的輸入,即i+1的輸入,可以保證語言的有效輸入。不同的學生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外語教師只有靈活地采用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才會提高教學效果。
3.提供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
我們知道,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語言遷移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我們的外語教學中,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可以有效促進正遷移的發生。標準的外語教學課堂是必須的,教師應具備專業的外語素養,標準的語音語調、豐富的專業知識,這樣才可以保證語言的輸入是標準的。課堂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去真實體驗以獲得一定的語言知識經驗。外語的學習離不開社會文化背景,一定的社會活動是必要的。要想促進學生外語學習的正遷移,我們必須要保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總之,語言遷移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它總會影響第二語言習得。語言遷移的發生程度是受很多因素所制約的,不管是正遷移還是負遷移的發生,我們都應該積極面對,找出它的本質原因,以此來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找出合適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外語的學習,盡可能避免負遷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姚梅林,吳建民.遷移機制與語言遷移[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
[4]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5).
(作者單位:綿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