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笑秋
摘要:在當前全面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原生態音樂作為我們民族文化遺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亦逐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將原生態音樂融入當前音樂教學中具有必要性和較大的研究意義。對原生態音樂概念及當前原生態音樂教學現狀進行了介紹,對原生態音樂在當前音樂教育中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進行了剖析,提出通過轉變觀念,明確思路、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原生態音樂教育、科學設置原生態音樂教學課程內容、充分發揮多媒體電教優勢建議,為原生態音樂融入當前音樂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原生態 音樂教學 思考 實踐建議
一、原生態音樂概述
什么是原生態音樂,我們先來看看自然科學中生態系統的定義:生物群落通過其內部生物體之間的密切聯系、相互作用,通過預期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能量轉化和信息傳遞,所形成的占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體。
人文生態以我們人為中心,將整個社會看成一個生態系統,著眼于人與環境的關系,將各個社會單元視為子生態系統。它所關注的“環境”不僅是指自然環境,而且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等因素。因此,社會生態不僅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形成。
人文生態主要包括:自然人如何通過社會化而成長為社會人:個人如何在交往的過程中與其他人建立聯系,形成相應的群種,一般稱為“人類群體”或者“社會群體”:人類群體如何與異類生物建立聯系,形成相應的群落,可稱為“社會群落”;社會群落如何與所處的物理環境一起構成社會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如何因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到整個地表、向外層空間以致于宇宙空間拓展而朝社會生物圈以至于宇宙生物圈演變。
“原生態音樂”這個名詞也是近幾年才產生的,參照上文所述,原生態文化是較少與當代其他文化藝術群種產生相互影Ⅱ向,較好地保存著相對原始的社會文化生態狀況。保存著較原始的個體、群種、種群、相對原始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關系。
原生態的音樂由當地的歌手和樂手進行演唱或演奏才能最好的表現出原生態的含義,通常由專業歌手演唱的民歌并不具有完全意義上的原生態含義,比如我們音樂教學課本中青海民歌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就有原聲態版本和再創作版本的兩個欣賞對比,索南孫斌演唱的就為原生態音樂,他的表演沒有任何伴奏的渲染,歌唱時一口純正的青海地方方言就是給大家展現的原生態歌曲。
二、原生態音樂教學現狀
2004年第十二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賽首次將原生態民間唱法作為一項獨立的演唱形式,“原生態音樂”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原汁原味的演唱常使觀眾們反璞歸真,沉浸于歌手帶來的震撼與感動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燦爛多彩。原生態音樂作為我們中華民族音樂的“精華”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可。在當前全社會全面展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大環境下,人們意識到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原生態音樂”作為我們民族文化遺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亦逐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陜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陜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云、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等。而這些民歌由當地民歌的演唱或演奏才會表現出更好的原生態藝術的魅力。
原生態音樂在現代社會傳播環境中主要以如下兩種的方式呈現:
1.原始形態的再現。
2.保持原始形態的主體形式,進行現代包裝的呈現。
在音樂教育界,各階段音樂課程中傳統本土音樂因其自身的區域性特點不利傳播,多年來一直被埋沒在主流音樂的喧囂之中。當前音樂教學體系并未完全將原生態正式列為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與研究并未完全展開。
三、原生態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藝術魅力
(一)美玉不琢,反璞歸真
原生態的音樂沒有刻意的雕琢,創作演唱都是口教聲傳,非人文化,天然自成,原始呈現。
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所唱:“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由于時間久遠現如今也只有詞的呈現,如何歌唱的旋律已大多失傳,我們現如今很多文學界將古代詩歌運用吟誦的方式傳達也就是一種原生態美的體現與感受。
(二)歌詞情感真摯流露
例如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所唱:“上去個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折去是難,折不到手里是枉然……”
那種最為淳樸的語言表達出的了發自勞動人民內心的情感。
(三)鮮明的生態環境印記
中國幅員遼闊,地球上主要的幾種地形均有分布: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可不要小瞧了這些地形,不同的地形塑造出不同的環境,而在這些環境中生存的人們都創作了多種旋律的形態和演唱方式。
例如:湖北省巴東民歌《茶山四季歌》、山西省的《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西藏《放牧歌》、云南紅河民歌《思念調》等等。涉及到民歌的全部體裁。
(四)豐富的生活情景印記
原生態民歌是一個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它們往往記載和反映了一個民族古老的起源和他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當今各種生活的各種情景。
例如:藏族《英雄詩篇》、云南佤族《大神木依吉一佤族》、蒙古族短調《占登達拉》、侗族大歌《春蠶之歌》、土家族民歌《虎兒謠》、珞巴族民歌《森林里的珞巴人》。
(五)音樂語言的表現手法多樣靈活
演唱和演奏中有著豐富細膩的韻腔,歌詞中有著多變靈活的襯詞,演唱演奏中有著滑音、切分音、倚音等等大量即興發揮的巨大展示空間,音樂中的節奏靈活多變,充滿了不確定的耐人尋味的細節。例如:納西族《窩熱熱》、江蘇常熟民歌《一把芝麻撤上天》、珞巴族民歌《古洛》等等。
四、原生態音樂融入當前音樂教學的建議
(一)轉變觀念,明確思路
原生態音樂及其作品是祖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長期發展積累下來的優秀傳承精髓,更需要我們后人去不斷繼承和發揚光大,而不應該把短期內不適合孩子口味的原生態音樂排斥在音樂教學體系以外。
音樂專業教育應該責無旁貸地成為宣傳和弘揚原生態唱法的主要陣地。首選,在音樂教學中更要充分發揮原生態音樂教育的優勢,在學生充分了解原生態音樂內容、方法及特點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民族意識,陶冶學生情操。其次,要把原生態音樂和作品作為音樂教學的一項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得到文化的陶冶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祖國上下五千年傳承文化理解,進而更加熱愛大干世界的多元文化。
(二)音樂專業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原生態音樂的教育
音樂專業教育主管部門應對原生態音樂的價值傳承作用給予充分之肯定,把原生態唱法逐漸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行列,應運用同一首原生態歌曲的不同展現方式讓學生慢慢接受,比如青海民歌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在教學時就可先讓學生欣賞再創作版本,使學生了解了基本旋律,體驗了再創作中青海花兒的高亢嘹亮的美時,進而過渡到索南孫斌演唱的原生態唱法中,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到民歌真正原生態的一面:純正的地方方言,較自由的節奏,大量裝飾音的展現,大段的地方襯詞的出現是學生能夠知道并體驗到原生態音樂中所包含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燦爛多彩。
原生態演唱技法與原生態音樂走進課堂需要有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主管部門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生態唱法這事新生事物,無論是在教學環境還是在教學器具方面,都需要加大軟硬件設施的投入,這對原生態唱法能否順利推廣至關重要。
(三)科學設置原生態音樂教學課程內容
科學設置原生態音樂課程至關重要,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原生態音樂的接受和理解。長期以來,我國各階段音樂教學對原生態音樂的學習和鑒賞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及方法不多,因此相關的原生態音樂相關的演唱技能較低,無法不斷提升相關能力。學生對民間原生態唱法知之甚少,甚至偶有接觸便會有在課堂上笑亂作一團的抵觸情緒出現,這一切現狀均不利于我國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為了促進原生態音樂教學能夠順利實現其教學意圖,在課程內容設置環節應注意以下幾點:
1.原生態音樂的理解宜站在原創者角度去思考、去體會歌曲中所寄托的情感和思想意圖,要讓學生明白原生態歌曲及唱法所產生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人們的思想寄托等等,反之如果純粹從表演角度來理解和演繹原生態作品的話,則會失去其原有的反璞歸真的本味,從而轉向世俗、勢利、油滑等情調。
2.從音樂技能專業技能方面,要想切實體會原生態音樂的精髓,就要對原生態音樂的音樂體系特征有全面的了解,熟悉原生態音樂在節拍、音律、調試、曲調等方面的內容和特點,并且感受到每一個節拍、音律、調試、曲調等方面給樂曲帶來的原生態特點、地方色彩等等。
3.深刻理解原生態作品的創作背景,具體包括創作者的生活環境、條件、宗教觀念和勞動方式等,這些都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好把握住作品的個性、思想與精神,從而充分的表現出作品本身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
(四)充分發揮多媒體電教優勢
原生態音樂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作為教師不可能精通所有原生態音樂,也不可能全面掌握。鑒于當今社會高度發展的多媒體電教技術,在教學實踐中,可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引入先進的多媒體視聽教學,聲像結合,舉例講解教學,直觀生動。如:二丫是新近活躍在屏幕前的一位地方歌手,她音域寬廣,高聲嘹亮,一身淳樸的山里娃的氣質。她所唱的一首膾炙人口陜北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同時也帶有著濃郁的陜北風味原生態唱法,她的高音非常有力度和穿透力。又如,青藏高原的牧羊女索朗旺姆,這個淳樸美麗的藏族歌手沒有經過一天的專業訓練在歌唱《金色的故鄉》是純樸嘹亮不經任何雕琢的嗓音非常鮮活、真誠,感動了所有的聽者。學生經過欣賞甚至學唱體驗才會對這些樂曲創作根源的追溯,會對原生態音樂產生由衷的熱愛之情。
對于地方色彩濃郁、原生態音樂人文資源豐富的原生態音樂地區,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請民間藝人、民間歌手走入課堂,讓學生零距離接觸,以感受純正的原生態音樂的魅力。
當然,在有特點的民俗節慶里,也可以由老師牽頭,帶鄰學生們進行采風實踐活動,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收集一些原生態音樂素材,了解當地的民俗風,使民歌的原始意境深入腦海,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理性及感性認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原生態音樂在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國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和責任繼承和發揚原生態音樂,將原生態音樂融入當前音樂日常教學之中,注重原生態音樂的長期發展和傳承,以傳承的視角兼發展性的角度來保護和繼承原生態音樂,努力傳承優秀原生態音樂文化,從而使我國的民間和民族傳統藝術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