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中圖分類號:G 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258-01
1.引言
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對其他國家來說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了導入期、探索期、起步期、推廣期,現已進入了全面發展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固定的概念,它隨著時代的發展還不斷改進。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展望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
2.1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研究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一個對事物懵懂的狀態,他們會因為心里對事物的好奇而去冒險探索外面的世界,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叛逆心理嚴重,心理健康教育對他們來說必不可少。當今大學生剛從繁重的學習壓力下解放出來,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接觸外面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心理健康問題,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成了不可缺少的課程。教育內容是教育目的的具體表現。當前我國現狀是已經實現溫飽,并努力朝著小康目標前進,但仍有大學生有經濟困難。對此我國政府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在經濟方面的生活困難,但是心理創傷卻并沒有因此得到自然解決,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認知觀念以及發展各項實踐能力,提高自信心,引導大學生對貧困及處于貧困中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認知觀念。
2.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主要歸納為存在特定目的和特定實施過程的教育方式和通過某些不具有直接性目的,間接地讓受教育的人自身受到熏陶,通過這種教育方式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主動加以改正。根據我國高校對心理教育實行方式來說,前者多于后者。學者華杰的主要觀點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建立咨詢機構、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氣氛等方面[1]。目的性強的方式具體實施起來,主要包括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通過這些課程和講座,使大學生對心理學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明白有些不良情緒是自身心理變化引起的,在遇到相似情況時,盡量減少自身心理變化,減少不良情緒出現的頻率。目的性相對來說較弱的方式主要包括校園文化建設、同學之間心理環境的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等。大學就是個小社會,只有在大學形成良好的心理才可以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充滿信心。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態度和意識,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各有特色,不能截然分開,兩者要相互依存、相互補充。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證研究
3.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研究
有關單位對南京4所學校的一萬多名大學生精神狀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問題,有11.7﹪的學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對南京市608的名同學調查時發現,有過心理危機的占75﹪[2]。這些數字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工作存在一個長期沒有引起重視的問題-大學生心理狀況不容樂觀。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途徑、隊伍建設等方面。雖然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有一定的歷史了,但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存在諸多誤區。一是認為只要開設了課程,就能保證學生的心理健不會出現問題,二是把學生能夠自己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的能力夸大化了,三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和緊迫性差,通常要為其他工作讓路。這些認識誤區使得一些高校領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大部分學校認為只要學生不出現生命安全以及對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造不成威脅就可以了,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學生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就專業師資力量不足是我國當前最該反思的問題。沒有足夠多的專業心理學老師引導學生,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生涯發展做出指導,于是只能通過上大課講座,很難做到面對面的交流,不能及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問題。要求從事心理咨詢的人本應該有一定的學歷,并且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才有資格對心理存在多多少少問題的人進行專業性咨詢,引導他們,使他們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很少能達到這種要求,有的老師雖然有一定的學歷,但是沒有實踐經驗,對大學生進行咨詢工作時,不能很快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的根源,找不到根源,自然不能很快幫他們走出困境。甚至有的是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或者是管理干部兼任,他們只是對前來咨詢的大學生進行口頭引導,這種不專業性的引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2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相關研究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相關研究,韓進之等人是我國最先開始對自我意識進行調查的人。黃希庭教授又帶著他的學生又進行了研究,研究主要是針對自我概念結構維度進行元素分析和聚類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自我概念結構維度主要包括9個方面:交際、友善、信義、容貌、學業、志向、家庭、成熟、自納。[3]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展望
4.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內容的展望
就目前情況分析,我國學者主要是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這些方面進行研究的,總而言之,現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內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單一的。我們應當增大研究對象,使心理健康滲入到每個學生內心。同時,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融合到學校的德育教育中去,廣州醫學院的魏兆瑜指出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于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4]。學生的現實生活往往可以彰顯出時代的特征,同時心理健康也會有時代的痕跡,這些時代發展的內容正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所缺失的,缺失內容主要涉及經濟有困難的大學生、大學生戀愛觀、大學生的網絡方面教育以及對未來職業規劃的教育等幾個方面。這些方面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內容涉及到生活、學習、職業生涯等各個方面。
4.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展望
為了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質的飛躍,高校對心理健康的方法應該實現個別輔導與群體輔導相結合的方法。以個別輔導為主的大學生心理教育能夠使確實需要幫助的學生得到及時幫助,不會因為在場人多不好意思而拒絕心理咨詢,而群體輔導能夠使大部分學生受益,同時也滿足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系統的不斷豐富和實踐的不斷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呈現出本土化、專業化的趨勢,因此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國家、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方法。
參考文獻:
[1]華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與途徑.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20(4):120.
[2]謝春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C].2006.
[3]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心理科學,2007,30(2):487.
[4]魏兆瑜.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探索.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