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楠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類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現實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有環境污染問題、氣候變暖問題、資源浪費問題甚至還有戰爭等,這些都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在無節制開采利用的同時沒有想到回報社會和自然,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嚴重忽略了精神文明。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缺失。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建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體系,能夠弘揚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促進中國長久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028-02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關系等問題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在研究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成為中心環節,其已經被列為重要課題。我國屬于文化大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于中國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行研究分析,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揚與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使越來越多的國家了解中國、欣賞中國文化,同時還能夠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就此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最大化[1]。
一、“天人合一”思想對建設生態文明的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
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生態文明觀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中一方面為人直接屬于自然存在物;在此基礎上,第二方面為我們屬于自然當中,同樣我們的身體、血液等都屬于自然當中。人先天就存在于自然中,屬于自然的一分子,其不能夠改變,就此人的所有思想與行動都與自然存在必然的聯系,其存在于自然也源于自然。人只有存在于自然的基礎上,才能夠發展社會,即自然社會。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是以自然為前提的,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自然,自然被破壞被毀滅,人類將面臨死亡。自然是人類一切活動的保障,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家園,人類對于自然的保護有著責無旁貸的義務。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觀當中表明,人類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并不是沒有節制、沒有約束的,人類要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生存活動,使人類在發展進步的同時正視自然保護問題。客觀地說,人類對于自然的索取與支配,充分地體現著人類對于自然環境與生存發展兩者關系的處理,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要采用科學正確的方式方法去發展進步,在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索取,使人類與自然兩者相互和諧長久發展。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代文化價值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使人類追求利益的腳步越來越快,但是環境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就目前而言,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工業革命的到來,使人類沒有節制、沒有約束地對大自然進行索取,雖然人類社會物質文化在不斷豐富,但是近年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等問題接踵而來,不但影響了人類的正常生活,甚至一些自然災難時常發生,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繁衍。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與自然的關系,要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樹立正確的生態建設觀,要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社會、發展經濟。
“天人合一”的思想重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具有一定的當代價值,主要表現為兩點[2]:其中一點為“天人合一”思想能夠使人類正確理性地認識自然。在發展的初期,人類將自然環境認為是為人類行動提供一切服務的,但是并沒有將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相互結合。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要合理運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將其與建設生態文明相結合,改變人類傳統的主體性觀念。第二點為“天人合一”思想能夠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科學的文化模式。人類在對自然進行索取的過程中,要順其自然,在自然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生存活動,以此建立人類、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相處的局面。人類的社會發展在“天人合一”思想的視域下,能夠建立和諧發展的文化,使人類與自然兩者的關系長久可持續發展。
二、“以人為本”思想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可持續發展觀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隨著人類在自然界生存活動越頻繁,其與自然界的關系就越密切。恩格斯提出相應觀點,人類的生存繁衍、任何活動都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類產生于大自然并且也發展于大自然,人類與自然存在著一種先天性的關系,只要出生這種關系就與自然所建立,并且不能隨著人類的任何活動以及生存發展等將這種關系取消。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保護的關系,自然的事物通過人類的活動從而變得有意義,其價值通過人類的活動而體現。同樣的,人類也是依賴自然生存條件而發展,兩者只有可持續發展才能夠長久。人類在自然中建立了人類社會,就此人類社會也跟人類相同,存在于自然當中,其與自然也存在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人類社會只有平衡發展才能夠保證自然環境資源的有效性,但是當今,人類社會在加快發展腳步的同時并沒有過多地關注自然環境,自然對人類進行了相應的報復,越來越多的環境破壞、生態破壞問題出現,甚至有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威脅著人類社會。就目前而言,人類社會需要放慢發展的腳步,客觀冷靜地觀察一下自然環境,對于自然的變化予以更多的重視,并且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引導人類社會科學進行生產活動,通過研究實踐證明,可持續發展觀符合這一發展理念。要使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政治文化等相互和諧共同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3]。
(二)“以人為本”思想當代文化價值
“以人為本”思想是促進人類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關鍵,其主要是指人類的生產活動以及發展進步等,要以人為主體,這其中不但包括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包括精神文化的傳播,甚至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以人為本”思想的意義越來越豐富,如今以人為本是要改變傳統物質牽引人類的局面,逐漸轉變成人類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高效合理地支配物質。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于“以人為本”思想具有自身的定義,其更注重的是人為主體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實踐活動,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與自然產生矛盾,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能夠僅僅只關注個人,而是要將自然中的全人類為活動的主體。恩格斯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主要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以人類的物質價值需要為目標進行生產活動,但是這一過程當中要注重人與人和人與自然兩者的關系,要和諧共同發展。“以人為本”思想具有一定的當代價值,主要表現為兩點[4]:其中一點為人本主義正確認識觀在“以人為本”思想當中得以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以人為本”注重的是人與人實踐活動的和諧性以及人與自然發展的和諧性。要求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夠以個人為原則,要將人類活動形成一個整體,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保護自然,與大自然用相愛的原則和諧發展,而且保持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仁愛之心,形成長久可持續的發展。另一點為“以人為本”思想能夠建立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文化模式。就目前而言,人類社會的發展完全違背了“以人為本”思想的初衷,其體現出來更多的是自私、物質等價值,這種發展模式難以長久,是會遭到自然報復的。“以人為本”思想是要求人類社會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不以犧牲為手段,本著人人相愛的原則,進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追求,形成具有長久性的發展文化模式。
三、“以和為貴”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觀
人類社會在自然環境中發展與進步,其發展規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發展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會產生分歧、甚至斗爭,只有矛盾存在,事物才能夠進行不斷的運動活動,人類社會才能夠在發展中不斷進步,所以人類社會要客觀正視矛盾的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越來越頻繁,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出現各種矛盾,其中比較明顯的為生態失衡、地區性差異較大、貧富差距懸殊以及人口爆炸等,這些都為人類的發展進步提出挑戰。只有將這些社會矛盾予以科學合理的解決,才能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夠使人類在生存的基礎上追求幸福生活。
(二)“以和為貴”思想的當代文化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思想更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國家與國家的共同發展,其本意是消除競爭觀念,減少戰爭與對抗。“以和為貴”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則即為存異求和,這種求和并不是沒有原則、隨意的求和,而是將存異為基本前提進行的求和活動,就此減少對抗與爭斗,以和為貴能夠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爭吵,減少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斗,能夠促進人類社會在生存中不斷發展進步。“以和為貴”思想具有一定的當代價值,其主要體現為兩點[5]:其中一點為形成和諧正確認識觀。
四、結束語
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的發展進步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其對我國起到引導性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分別對“天人合一”“以人為本”以及“以和為貴”三種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行闡述分析,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熏陶,建立長久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吳立紅,呂巧鳳,許艷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J].學術交流,2012(4):49-53.
[2]王增智.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親和性”——基于幾組概念內涵的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4(9):1-6.
[3]王瑞香.文化自覺視域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發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4(3):187-190.
[4]黎康.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條件——基于主體視角的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31(4):234-240.
[5]高長武.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三個維度——學習習近平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J].黨的文獻,2015(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