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霞
【摘要】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一門學科,近30年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陸續為中國各高校的普遍重視,通識教育也是中國未來教育發展走向的重大問題之一,各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如何把握它的內涵和意義?結合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才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認識和學習的。即命題的維度、本質的維度、世界的維度。
【關鍵詞】通識教育;命題的維度;本質的維度;世界的維度
![]()
治國之要首在用人,什么樣的人才將迎來大發展的機會?那看看教育,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后,全世界不同地域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對它進行討論。研究表明通識教育的目標即對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因此,通識教育是要有魂的。
一、命題的維度:“人才政策,手腳還要放開一些”
命題的維度,就是要從命題的提出和對現實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上來看問題。通識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什么人才問題,即著力培養選拔和人民需要的好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反過來說,是人才驅動著創新。通識教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大眾特色。
說它具有中國特色,一般來說,美國大學其中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政治價值觀是通識教育重要內容。鑒于此,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也應是價值觀教育,即理想信念、敢于擔當這兩個問題,古人說:“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币馑际钦f,有理想的人,遙遠的地方能達到,堅固的東西能突破,“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支撐他們。
說它具有時代特色,是因為它符合當代世界的潮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 “新的歷史特點”含義是很深刻的,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高校都以開設通識課程來確定本國的本國人才培養的奮斗目標、來提振人心。中國各高校開設的通識課程盡管模塊不一,“人才政策,手腳還要放開一些”,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具有自己特定內涵,由于網絡普及,授課的多樣化如超星爾雅課堂有極強網絡吸引力。
說它具有大眾特色,是因為它的形式和內容都十分大眾化。如,中華文化與歷史傳承中的國學智慧,關于國學是研究中華民族傳統的學術精神及其載體的學問,國學是中國的學脈、文脈,也是中華文化的氣脈、命脈,了解國學,去蕪存菁,用于拓展心胸等。通識教育不僅在表達方式上學生愛聽,而且在表述內容上更與中國社會的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蘊含了中國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睂W習通識教育課程不是要因循守舊,而是要推陳出新,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學習是進步的階梯。要勤于學、敏于思認真學習各方面知識,豐富知識儲備,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完善知識結構。
二、本質的維度: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本質的維度,就是從通識教育的基本內涵和本質規定上來看問題。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融會貫通、完整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人思想禁錮、心胸封閉,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對外開放。因此,通識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賦予受教育者向真、向善、向美的價值追求,推動受教育者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識上、技術上走向開放,通識教育的基本內涵,近代高等學校中的通識教育思想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創造出通識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的人。比如復旦大學實施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方案包括六大模塊,即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形成了經典導讀、助教制度、小班討論、多元考核、網絡互動等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通識教育的本質,通識教育著眼于人、著力于人,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一個個具體的、實實在在的的不同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復旦希望通過通識教育,同時傳遞科學與人文的精神,培養學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領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習慣,對自然和社會有更高境界的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把人才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深化改革放在一起去看,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睂W習通識教育課程是追求幸福的夢。通識教育旨在打破分門別類的學科壁壘,貫徹人類學問與知識的共同基礎。在當今改革開放放飛夢想的時代,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都有可能,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創造出來。
三、世界的維度:不論發展到什么水平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
世界的維度,就是從中國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與世界各國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關系上來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國際交往場合的宣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那么,縱觀全球各國高校開設通識教育的目的也是同“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各國落地生根。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近代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主持下,編撰《海國圖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介紹西方主要國家的政治、歷史、地理、法律等圖書,在某種意義上講,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也是啟動國人的通識教育。鴉片戰爭打開國門后,推動人們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識上、技術上從實踐與理論上走向世界,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通過學習和應用世界先進知識和技術,進而不斷把整個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
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v觀世界近500年歷史,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所帶來的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長江之水,擋也擋不住?!爸袊陌l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是傳遞友誼的正能量”。各國在大力培育國內創新人才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技術移民”。因此,通識教育的深厚源泉在于全世界人民,通識教育的根本歸宿也在于全世界人民。世界對中國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促進中國同世界的交流合作,不斷增進對中國的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今的世界,是世界各民族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進程中形成的,通識教育讓認同感的提升,當然,只有深入人的靈魂深處,這樣才具有永恒意義和普遍價值。
通識教育是以人為本,模塊的設置讓受教育者對各學科增加思想體系、文化觀念和學術方法的了解和共識。如同“不僅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還帶來了新的理念和認識”,吸收前人的智慧,在某種意義上也是“ 凸顯了家國天下“的情懷。唯有如此,大學通識教育才能肩負起其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