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瀟
[摘要] 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的熱點和焦點。國內外學者的共識是意識形態的虛假性、觀念性、階級性,爭論點主要存在于意識形態概念上溯歷史人物、意識形態涵義、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西方意識形態或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等層面。
[關鍵詞] 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西方意識形態
一、意識形態概念之上溯
意識形態概念上溯歷史人物一直是學者們的熱點話題。大多數學者認為,意識形態概念上溯歷史人物是特拉西(Antoine Louis Claude de Tracy),也有部分學者將意識形態概念遠溯到培根,甚至柏拉圖。《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闡釋》的作者明確將意識形態概念追溯到特拉西,且詳細介紹了特拉西所處的法國社會改革大討論的歷史背景,介紹了特拉西的著作《意識形態的要素》(Elementw DIdeologie;1801-1815年),并引用了特拉西的表述:“我寧愿采用‘意識形態的名字,或者應該用意識科學……它的含義對所有人都是非常明晰的,只要認識法語‘觀念一詞,每個人都知道‘意識的含義,盡管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實含義到底是什么。這是一個恰當的名字,因為‘意識形態是意識科學的文字轉變。”[1] 13而具代表性的是,《意識形態論》一書的作者俞吾金認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四假相”說直接催生了意識形態概念,他詳細考察了培根的“四假相”說,即“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和“劇場假相”,指出培根的學說是對經院哲學的批判,也是對柏拉圖理念世界的挑戰,即“不僅人們的感覺經驗是不確定的,易發生錯誤的,而且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可能是準確無誤的。這樣一來,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問題:人們應當如何克服種種先入之見和錯誤觀念,系統地形成新的、科學的觀念?這一問題是促使意識形態產生的重要推動力”[2] 20。
《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批判》一書指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來源主要是兩個:一是法國唯物主義,一是德國精神哲學。法國唯物主義在批判宗教哲學中誕生了意識形態是虛假虛幻的概念;德國精神哲學則在遵循法國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異化的理論。馬克思在繼承法德兩國批判意識形態理論的基礎上賦予意識形態新的內涵,他不是以單純的研究眼光去看意識形態,而是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的過程中、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發現了意識形態這個有力武器,發現了意識形態虛假性、觀念性、階級性的秘密,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誕生發展的同時,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也同步誕生發展起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不能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誕生過程中武斷剝離出來,因為脫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是難以成立的,也是缺乏支撐的。
二、意識形態之涵義
意識形態涵義的爭論是核心問題,不同的意識形態涵義意味著完全不同的研究范疇、研究思路和研究結果。而意識形態涵義的界定及其繁雜性又是人所共知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也避免不了對其涵義的界定。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的理論不是集中于一篇經典原著中,而是散見于他的諸多篇章,是伴隨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建過程而成形的。國內外學者對意識形態的涵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闡發。
《意識形態論》一書從西方哲學史高度介紹了特拉西的思想來源是孔狄亞克和洛克的哲學思路,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執政的歷史大背景中,特拉西創立了意識形態學說,隨即在法國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認為,意識形態主要是“觀念學”的意思,觀念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認識的起源、界限和認識的可靠性程度,因此,意識形態涵義自誕生時起就是一個哲學概念。特拉西的意識形態涵義是:“意識形態學說所涉及到的‘觀念,既不同于柏拉圖的、與感覺世界相割裂的‘理念世界,也不同于笛卡爾所倡導的‘天賦觀念。它唯一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人們從外部世界中獲得的感覺經驗。”[2] 29特拉西受到愛爾維修、孔狄亞克和洛克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感覺主義者。他從觀念學的角度創立了意識形態學說,用以批判宗教和各種神秘觀念,從理論和實踐上要建立一門全新的學科,是對以往舊哲學的一種嘗試性超越和批判,是在法國啟蒙思想大背景下的一種進步的嘗試。但是特拉西執著于法國唯物主義的感覺主義視角,在意識形態涵義創立的初始就已無可奈何地步入了誤區,直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誕生,這種觀念學意義上的感覺主義立場才告終結。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是隨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過程誕生的,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并不是創立單獨的意識形態學說,而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發現了意識形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到的見解,進而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有學者辨析了馬克思“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的區別: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只存在于有階級沖突的社會形態中,而社會意識則涉及到一切社會形態的意識。馬克思意識形態的涵義可以概括為:“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豎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而形成起來的,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幻想的聯系來取代并掩蔽現實的聯系。”[2] 131這位學者由此進一步概括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涵義的基本特征:實踐性、總體性、階級性、掩蔽性和相對獨立性。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指向實踐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包含著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意識形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意識形態是在有階級沖突的社會形態中存在的,不同于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存在的社會意識;意識形態為統治階級辯護具有掩蔽性,將一個階級的利益說成是所有階級的共同利益;意識形態有相對獨立性,雖然是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但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映可能是滯后的、不平衡的。
有學者在《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闡釋》中撰文提出,“意識形態”一詞的起源和概念都不是十分明確,通過把馬克思意識形態創立進行分期,認為《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研究意識形態的起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初步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形成,《資本論》則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由于馬克思并沒有對意識形態下一個全面準確的定義,所以學者們只能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觀點:“意識形態沒有歷史”,因而只能看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看作為“階級社會維護意識”的意識形態,看作為人類文化發展載體的意識形態等等。有的學者因壓根兒不愿給意識形態下確切的定義,所以只是分析了意識形態的描述性、價值評價性,即中性、貶義、褒義等不同的使用環境,指出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描述性和批判性的概念。endprint
有學者干脆指出:“‘意識形態畢竟是20世紀西方思想史上內容最龐雜、意義最含混、性質最詭異、使用最頻繁的范疇之一。”[3] 1故此,意識形態與一般的簡單概念不同,是一個動態復合概念,表達的是一個動態復合過程,包括歷史、社會、文化深層互動關系,還包涵主客體互動關系,既是認知過程也是價值判斷過程;既是思維過程也是信仰過程;具有理論性也具有實踐性。其實該學者并不是從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角度考量意識形態涵義的,而是從文化學、文藝學角度去考察意識形態,因此對意識形態的認識是局部的。
不過《意識形態與國家安全》一書的作者倒是對意識形態涵義進行了詳細梳理,認為特拉西的意識形態概念更多地是觀念學上的:他引用《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意識形態的界定,認為意識形態是社會哲學或政治哲學形式,既是理論又是實踐的;引用1962年蘇聯《哲學百科全書》界定,認為意識形態反映世界與人的相互關系,具有階級性,反映現實基礎,為階級服務,不包含社會心理。該作者還介紹了我國目前使用的教材《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使用的意識形態定義,“意識形態是觀念的上層建筑,是對一定社會形態以及由經濟形態所決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覺反映。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集團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體系,集中反映的是該集團的政治理想、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等”[4] 10。
意識形態是千人千面的特殊詞匯,許多學者對意識形態涵義的認識都存在差異。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涵義中也只有幾個特征是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又各自添加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進而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意識形態概念發展史研究綜述》一文的作者指出,意識形態思想源流分為兩支:一支是以特拉西到20世紀結構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英法哲學派;一支是以黑格爾經過馬克思到曼海姆和哈貝馬斯的德國派。在當代,齊澤克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研究也可圈可點,他把意識形態概念分為“自在的意識形態”“自為意識形態”和“自在自為意識形態”。“自在的意識形態”服務于權力利益,“自為意識形態”是存在于實踐中的,“自在自為的意識形態”是瞬間再生產。他的著作《圖繪意識形態》包含了意識形態與語言、意識形態與工具理性、意識形態與社會結構等各組關系,是當代西方意識形態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涵義的爭論是意識形態研究的核心問題,直接關系到研究路徑和研究結果,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意識形態涵義界定的不同,如知識社會學的曼海姆對意識形態的認識就決然不同。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其基點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革命的實踐觀之上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要對意識形態的虛假性、觀念性和階級性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在此基礎之上再展開研究。而近現代西方意識形態研究則有意偏離了革命的、實踐的軌道,將意識形態從客觀現實中獨立出來,創立了知識社會學、后現代主義等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體系。這些流派強調意識形態的獨立性,消減了對意識形態的批判,將意識形態從價值評價視域轉換為描述性視域。
三、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回答科學技術究竟是不是意識形態這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候可能不是極其緊迫,但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就成為哲學家、科學家研究的重要領域,科學技術的幾何級數增長和對社會生活的滲入已經不容任何學者研究意識形態而忽略科學的存在。有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做了多重闡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細致分析,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意識形態問題時并沒有把自然科學作為具體意識形態之一。馬克思、恩格斯討論的意識形態首先并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而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批判基礎之上的對客觀現實顛倒的、扭曲的反映。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這一點,其中的意識形態更多的是否定性的概念。自然科學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更多的是作為生產力的范疇出現的,他們并沒有否認意識形態和科學技術的關系,但是將意識形態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與屬于生產力范疇的自然科學有本質區別。當代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的闡述與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截然不同,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科學技術還無法像今天這樣產生巨大的滲透力而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
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立場和他對意識形態的全部批判都意味著,科學(科學是對現實的認識)就其含義而言是同意識形態的決裂,科學建立在另一個基地之上,科學是以新問題為出發點而形成起來的,科學就現實提出的問題不同于意識形態問題,或者也可以說,科學以不同于意識形態的方式確定自己的對象。”[5] 78也就是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域中,科學技術是從客觀現實的真實問題出發,進而去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意識形態則并非從客觀現實直接出發,而是以虛假的、觀念的意識作為出發點,服務于一定的階級利益。阿爾都塞解讀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與科學截然不同的東西,雖然他們分別歸屬于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層面,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但從本質上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不包含科學在內的。
在當代最富盛名的哈貝馬斯那里,技術與科學則具有了意識形態的性質,他在經典著作《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1968)中認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現實了,技術與科學已經具有了意識形態的性質,因而徹底否定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重新回到馬爾庫塞關于意識形態的理論,對晚期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科學與技術進行了另一角度的闡發。哈貝馬斯認為,從19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資本主義出現了兩種趨向:一是國家干預活動的增加;二是技術的獨立性增長使技術與科學成了第一生產力。兩種趨向都改變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的勞動和交往方式,因此,哈貝馬斯認為:“馬克思從理論上揭示的、與交換相適應的基礎意識形態實際上已陷于崩潰。”[6] 75在他看來,現在私人經濟干預已經無法直接作用于經濟基礎,必須通過國家干預才能實現,政治直接作用于經濟基礎之中,所以他提出“在馬克思那里,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僅僅作為意識形態批判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但是,當適合于交換的意識形態瓦解的時候,對統治制度的批判也不再能根據生產關系直接地進行”[6] 761。從馬爾庫塞認為科學技術起著意識形態的作用,到哈貝馬斯提出科學技術成為剩余價值的來源,都徹底否定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和階級斗爭理論。馬爾庫塞、哈貝馬斯對于意識形態的認識毋庸置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但其缺陷也十分明顯,他們對意識形態與科學的關系的認識是偏離和扭曲的。時代不同了,資本主義也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國家資本主義、晚期資本主義階段,但剩余價值的產生并不是科學技術本身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進步本身也是凝結著巨大腦力勞動的,剩余價值的產生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只不過其形式在現代資本主義中更加隱蔽了。endprint
回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馬克思早在《哲學的貧困》中就指出:“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人們按照自己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7] 144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兩者雖分別歸屬于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領域,但兩者互相聯系,相應的科學技術和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相聯系。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自始至終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過程分不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域中,科學技術屬于生產力的范疇,與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但科學技術始終不屬于意識形態范疇之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我們借用一位學者的看法:“意識形態與科學之間是一對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范疇,它們都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科學指的是對研究對象(包括自然、思維和人類社會)的真實聯系的把握;而意識形態則指的是對研究對象(也包括自然、思維和人類社會)的幻想式的把握……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和科學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8] 92
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同步產生的。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還沒有獲得太多革命實踐的時機,在馬克思之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從理論走向了實踐,成為了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意識形態。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的基本精神,在十月革命后蘇聯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進行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革命實踐。列寧不僅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學說,而且在革命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理論中,意識形態很大程度上是帶有否定性涵義的詞匯,是對資本主義顛倒的、虛假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雖然具有描述性意義但更大程度上是價值判斷詞語,是否定的價值評價。而列寧在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的基本精神之后,將意識形態轉化為中性的描述性詞匯,認為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列寧對意識形態理論的演進是客觀現實、革命實踐的需要。他的意識形態理論,即“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即它是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的體現,又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即它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闡述。一句話,它是階級性和科學性的辯證的統一”[2] 203。列寧認為,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意識形態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能夠揭示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就不是虛假的意識而具有了科學性。列寧并沒有否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虛假的意識形態”的論斷,而是從描述性的層面去理解意識形態,從社會主義運動、蘇聯的革命建設實踐需要去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列寧最早提出關于意識形態的學說是在《怎么辦?》(1902)這部重要著作中,他指出:“對工人運動自發性的任何崇拜,對‘自覺因素的作用即社會民主黨作用的任何輕視,完全不管輕視者自己愿意與否,都是加強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于工人的影響。所有這些說什么‘夸大意識形態的作用,夸大自覺因素的作用等等的人,都以為工人只要能夠‘從領導者手里奪回自己的命運,純粹工人運動本身就能夠創造出而且一定會創造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但這是極大的錯誤。”[9] 325列寧把意識形態分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兩種意識形態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列寧的意識形態學說直接影響了斯大林和毛澤東,對蘇聯和中國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未來東西方意識形態兩大陣營的對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列寧進一步發展了其意識形態學說,他提出了“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一句話,任何意識形態都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可是,任何科學的意識形態(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識形態)都和客觀真理、絕對自然相符合,這是無條件的”[10] 96。在列寧看來,意識形態是有階級屬性的,意識形態是與階級屬性聯系在一起的,他的出發點是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在后續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1908)《青年團的任務》(1920)《關于無產階級的文化》(1920)等論著中,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進行了進一步的闡發,使得意識形態理論沒有停留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而是隨著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進一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列寧提出了意識形態的“灌輸”學說,他認為社會主義意識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因此需要對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進行必要的灌輸。列寧在《怎么辦?》中指出:“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意識……階級政治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給工人,即只能從經濟斗爭外面,從工人同廠主的關系范圍外面灌輸給工人。”[9] 363目前學者們爭論的也正是這一點,有的學者認為,列寧徹底偏離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不是真正意義上繼承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識形態理論,而是將馬克思、恩格斯否定性的意識形態涵義轉變為描述性、中性的具有階級屬性的概念;有的學者則認為,列寧的意識形態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社會主義運動相結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帝國主義階段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毛澤東首次運用“意識形態”這個詞比較早,是在《讀李達著〈社會學大綱〉一書的批注》(1938)中,毛澤東用極其簡明的語言準確地概括了意識形態的本質是對客觀現實的再造。即“社會意識形態是理論上再造出現實社會”[11] 210,在《讀艾思奇編〈哲學選輯〉一書的批注》(1939)中,毛澤東指出:“哲學是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的集中表現。”[11] 310由此可見,毛澤東在早期即對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有學者認為,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實際上是論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經典著作,雖然全文中并沒有明確用“意識形態”這個詞匯,但是毛澤東用“文化”“觀念形態”“思想體系”等詞匯非常明晰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毛澤東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產階級的“文化”“觀念形態”“思想體系”是在其經濟基礎之上形成起來的,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文化”“觀念形態”“思想體系”,也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體系,這個體系將取代逐漸消亡的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要倡導新民主主義文化。endprint
目前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具體參與革命實踐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人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意識形態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尤其是當代西方學者對“蘇東劇變”后的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樂觀,《歷史的終結》一書的作者就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已經根本不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手,世界意識形態的歷史已經終結。關于意識形態終結論的說法在20世紀有兩次:一次是50年代的意識形態終結論,認為關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分法的意識形態已經過時,新的地區性意識形態取代了“左”和“右”的劃分法,意識形態已經終結;第二次是20世紀末、“蘇東劇變”后至今的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西方哲學流派,認為科學技術的“技術理性”已經逐漸取代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成為意識形態新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哈貝馬斯的觀點正確與否,這些爭論本身就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意識形態以及意識形態終結論與意識形態非終結論的巨大分歧,這些爭論的焦點也正是區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坐標。
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西方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從誕生之前、誕生過程中和誕生之后都是裹挾在西方意識形態研究之中的。可以說,當代西方意識形態研究主要有三種趨向:一種是以曼海姆倡導的知識社會學流派提出的“總體的意識形態概念”,即重新退回到超階級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一種是賴希倡導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意識形態學說;一種是蓋格爾倡導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傾向的作為認識批判的意識形態。這三種趨向的共同點就是想盡力拋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奇怪的是,這三種趨向都不可避免地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并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發展其真正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1932年才在蘇聯以德文出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為西方意識形態的復興和發展提供了文本和助力。許多西方意識形態學者囿于單純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故意繞開馬克思、恩格斯隨后其他經典著作進行意識形態研究,沒有將《德意志意識形態》放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體系中來審視,不可避免會得出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的理論成果。
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喬治·盧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是《歷史與階級意識》,他認為無產階級必須重視意識形態問題,自覺形成階級意識,否則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盧卡奇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和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如果經濟是社會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推動人們背后的社會演化的真正驅動力,那么它必然會以非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方式進入人們的思想。”[12] 254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討論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物化和物化意識,物化是資本主義普遍現象,而物化意識是資產階級普遍的意識形態形式。
卡爾·柯爾施(Karl Korsch,1886-1961)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問題,他認為:“甚至在革命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也決不會自動消失,必須通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斗爭才會消失。”[2] 231柯爾施不同于第二國際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修正,而是指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的重要性。他雖然強調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專政,但是對列寧的意識形態學說卻不是很贊同,有其局限性。
《獄中札記》是安東尼·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關于意識形態研究的經典著作之一。葛蘭西把意識形態定義為“一種在藝術、法律、經濟行為和所有個體的及集體的生活中含蓄地顯露出來的世界觀”[13] 328。葛蘭西的意識形態包括哲學、宗教、常識和民間傳說,他強調意識形態與現實的關系,重視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實踐力量,強調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他主張要用“運動戰”(war of movement)和“陣地戰”(war of position)的方式來奪取意識形態陣地:運動戰就是用革命方式,陣地戰就是堅守市民社會領導權問題。葛蘭西關于市民社會和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和“運動戰”“陣地戰”的提法,是意識形態理論研究上的里程碑,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的重要成果。
法蘭克福學派諸多學者如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的理論都是建立在對知識社會學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批判的基礎之上的,當代西方意識形態研究繞不開知識社會學。曼海姆的經典著作《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是知識社會學關于意識形態的重要論著,曼海姆用總體性的概念取代了馬克思意識形態基本涵義,用觀念性的廣義和狹義的含混概念替代了意識形態,進而走向了知識社會學,而不是本質意義上的意識形態研究。有學者這樣概括曼海姆知識社會學的觀點:“第一,知識可以被理解為由社會性決定的,也是從社會中產生的。第二,知識的形式和內容因此要在其社會背景而不是在認識論框架中進行分析。第三,知識社會學沒有任何認識論特權,因而它本身也有有效性問題。”[8] 1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意識形態研究中并沒有使用馬克思意識形態的社會實踐的觀點,更反對馬克思的“階級”一詞。其后的蓋格爾(Theoder Geiger)既反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也反對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他將意識形態置于認識論領域,成為了實證主義意識形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則用精神分析學的視角進行了意識形態學說的解讀,他雖然認同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虛假性的認識,但強調的是個人群體的“無意識”。德國思想家威廉·賴希(Wilmhelm Reich)是《德意志意識形態》1932年在蘇聯以德文版出版后的最早讀者之一,他的理論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即“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他的經典論著是《法西斯主義的群體心理》,對法西斯成因進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精神壓抑、意識形態、社會現實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弗洛姆、阿爾都塞、福柯、拉克勞、墨菲都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視角對意識形態進行了闡釋。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還是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都是從一個視角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進行解讀的,可以說他們的理論都有獨創性,但并不是從整體上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解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這些解讀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者有借鑒意義,但囿于其理論局限,所以又是片面的。endprint
在后馬克思主義流派中,齊澤克(Slavoj Zizek1949.3-)無疑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對當今世界影響巨大的理論家,他出生于斯洛文尼亞的齊澤克,甚至被歐美學界媲美為黑格爾式的思想家,足見其地位之重要。齊澤克繼承了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自己的意識形態理論,其經典論著是《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和《圖解意識形態》。齊澤克在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的視域下對意識形態進行了解讀,“他對意識形態存在狀況的三種區分、對意識形態新特點的描述、對意識形態幻象的分析等,都是獨到而深刻的”[14]。齊澤克認為,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認識是“征兆性”的,這個詞匯來源于精神分析學。他對意識形態的定義引用馬克思的話說,即“意識形態最為基本的定義,也許來自馬克思《資本論》的那個著名短語:‘他們雖然對之一無所知,卻在勤勉為之”[15] 39。齊澤克雖然不認同馬克思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問題,但卻依然得出了意識形態是生長在客觀現實之上的“幻象”的結論。齊澤克批判了自培根以來至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偏見,認為要真正認識意識形態就要“去蔽”,但是齊澤克沒有進一步看到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是在其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之上的、其視角也不是停留在意識形態一面而是把意識形態定位于社會意識,而齊澤克極力反對這一點,認為意識形態更關乎人們無意識的欲望,實質上采用的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法,因而在齊澤克那里,意識形態便成為永存的社會結構。這就是為什么國內學者把齊澤克的這種理論歸類為后馬克思主義的原因。因為齊澤克的理論主體極具短缺性、創傷性和不可能性。
綜上所述,本文陳述了意識形態上溯歷史人物、意識形態涵義、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西方意識形態或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中的5個熱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問題研究絕非只有這5個熱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過程的始終。作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僅要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石之上的,還要看到意識形態研究領域的各種流派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也是一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史。
[參考文獻]
[1]H.Drucker.The Political Use of Ide-ology[M].London:Macmillian,1974.
[2]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季廣茂.意識形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吳 琦.意識形態與國家安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L.Althusser.For Marx[M].London:NLB,1977.
[6]J.Habermas:Technic and Wissens-chaft als”Ideology”[M].Frankfurt an Main:Suhrkamp Verlag,1970.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8]張秀琴.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9]列 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 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毛澤東.毛澤東哲學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12]G.Lukács.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1.
[13]A.Gramsci.Selections form PrisonNotebook[M].London:Lawrence﹠Wishart,1973.
[14]盧永欣.齊澤克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之比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15]斯拉沃熱·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M].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肖偲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