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北京市昌平區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102202)
?
角色扮演法在社區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李秀英
(北京市昌平區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102202)
摘要:目的探討角色扮演法在社區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應用的價值。方法選取北京市昌平區南口社區與精神病人密切接觸的和具有護理職責的各類人員共60名,分為觀察組(30名)和對照組(30名)。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觀察組應用角色扮演法,對照組實行傳統的講授方法,觀察受教育者的評判性思維和對各自方法的態度。結果在評判性思維測量中,觀察組學習后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普遍對在社區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中使用角色扮演法持肯定態度。結論應用角色扮演法進行社區精神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非常顯著,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社區精神疾病;健康教育;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最初是美國精神病學家于1960年創建的社會心理技術[1],它是基于米德的角色理論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式方法,是通過情景模擬,要求被試者扮演指定行為角色,并對其行為表現進行評定和反饋,以此來幫助其發展和提高行為技能的一種有效的培訓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通過要求被試者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來觀察被試者的多種表現方式,了解其心理素質和潛在能力。提高社區精神病人及病人家屬、社區醫生、村委工作人員、精神病院護工、片區民警等直接接觸精神病人的人員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提高受教育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為臨床治療贏得寶貴時間,增強治療的針對性及康復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精神疾病發作帶來的人員財產損失。探討角色扮演法在社區精神疾病健康教育實踐中應用的價值。本研究選取北京昌平區南口社區60名受教育者為研究對象,具體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的60名研究對象分別是處于穩定期的精神病人及其家屬和朋友、社區醫生、村委工作人員、精神病院護工、片區民警,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名。觀察組男性17名,女性13名,年齡20~52歲,平均年齡(35.9±1.14)歲;對照組男性18名,女性12名,年齡20~54歲,平均年齡(36.7±2.23)歲。兩組受教育者在性別、年齡及評判性思維能力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選受教育者均為自愿參與,均具有初步應對精神病人的知識,所有受教育者均了解本研究的方法、目的和設計。
1.2方法
1.2.1實驗病例選擇方法所有病例選擇均查閱了筆者長期保存的南口社區6名精神病人就醫用藥檔案及電話隨訪記錄,依據Roy護理模式選取臨床病例,分別是精神分裂癥、精神發育遲滯、狂躁癥等病例。
1.2.2健康教育教學及分析方法(1)觀察組角色扮演法教育教學及分析過程。第一步,觀察組的受教育者應用角色扮演法從不同角度對精神病例進行分析。把30名受教育者根據身份或意愿分成6個小組,分別是病人組、同住家屬組、日常朋友組、護工與社區醫生組、誘導組、片警組。教學過程為期1個月,每周2次,每次2個小時。前兩次主要是由教師講授角色扮演法的概念、作用及在精神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情況以及各情景中不同角色應當承擔的職責;其余課時的實驗課程均是各類角色的具體行為與操作,包括各組人員自身與團隊之間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嚴重程度的精神疾病情況的辨識和處置演練。
第二步,這是角色扮演法最為復雜和關鍵的一步,由筆者創設情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強化、測評教育效果。先隨機從每個組中抽1人,組成一個臨時角色扮演團隊,考察精神病人病情復發時的應對情況。第一個團隊角色扮演結束后,大家可以共同討論,筆者進行總結點評,然后進行下一個團隊的角色扮演。總結制訂出護理計劃,提供整體護理,扮演場景的項目和內容是:①場景一由病人組扮演:某位具有精神病史的病人出現了疲倦、易怒、睡眠不好、情緒低落等先兆癥狀時的自我辨認、應對及描述,對不同癥狀應使用藥物功能的正確認識及自我處置技能進行演練。②場景二由病人與同住家屬扮演:家屬幫助病人發現先兆癥狀并判斷出嚴重程度的等級,用正確的方式方法疏導病人;動態觀察并填寫先兆癥狀頻率表,每日正確填寫藥物計劃表,癥狀嚴重時聯系治療師等。③場景三由病人與日常朋友扮演:朋友對病人的不同言行及認識能力的變化做出精神疾病類型的判斷。④場景四由病人與護工及社區醫生扮演:預約復診,掌握預約及復診的溝通方式方法、注意事項、相關預案等;制訂回歸社會計劃表,評價應急計劃表的制訂質量及實施效果。⑤場景五由病人、病人家屬、病人朋友、護工、社區醫生扮演:病人家屬、病人朋友、護工、社區醫生辨識持續癥狀的各種表現形式,找到并有效運用處置持續癥狀的技能。⑥場景六由病人與誘導組扮演:創設誘發影響康復的不同情境,并觀察各團隊對誘發因素應對方式的選擇、堅定性、技巧及執行效果。⑦場景七由病人、病人家屬和片區民警扮演:精神病人造成他人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民警與監護人、民政和衛生等部門加強協調與管控,對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病人依照法定程序強制收治,同時保障相應人員的救濟權等。
第三步,在健康教育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同時進行教學效果的跟蹤評估,詳細觀察記錄病人病情有無變化、服藥的情況及副反應、是否被迫停藥等,并對病情處于穩定期的病人是否參加了讀報、書法、下棋、唱歌、聽廣播、料理家務等回歸社會的活動及各項活動的計劃是否合理、時間安排是否得當也進行監控記錄[2]。
(2)對照組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學及分析過程。第一步:健康教育教學過程。對照組受教育者一直使用傳統的講授方法來開展健康教育與病例分析。同樣將30名受教育者分成6個小組,學習期也是1個月,每周2次,每次2個小時。前兩節課主要是讓受教育者認識針對精神病人處置的護理程序和關鍵點以及如何使用相關程序進行病例分析。
第二步:病例分析與處置過程。需要分析病例時先讓受教育者單獨進行,然后再分小組展開分工與合作。在小組合作分析階段,先由筆者創設上述觀察組第二步中的不同情境,再由各小組閱讀分析病例資料和組織討論,并依據程序評估資料,制訂護理計劃,確定護理目標及推測預期效果。筆者選擇一組講解本組分析病例的情況,任務實施后,由筆者總結點評。
第三步:觀察記錄效果。方法同觀察組的第三步,展開隨訪,進行監控記錄。
1.3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
1.3.1評判性思維測定由筆者用引導和總結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評判性思維培養,教學前后均使用評判性思維量表(CTDI-CV量表)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包括:開放思想(O)、尋找真相(T)、分析能力(A)、評判思維信心(C)、系統化能力(S)、認知成熟度(M)和求知欲(I)維度,每個維度包括10個項目,使用6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贊成度越高。得分在280分及以上表示評判性思維態度傾向呈正性,<350分表示傾向性較強,<210分表示態度傾向呈負性,在210~280分間表示傾向性不明顯。
1.3.2評價形式使用調查問卷對角色扮演教學法進行分析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所有數據均用百分數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受教育者的評判性思維測量情況
觀察組受教育者學習前后的評判性思維測量,除分析能力和開放思想的得分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各維度的得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除求知欲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受教育者學習后評判性思維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2.2觀察組對角色扮演法的評價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指標的態度值均在3分以上,此結果表明觀察組對角色扮演法持肯定態度,具體見表2。
表1 兩組受教育者教學前后的評判性思維測量情況(±s,分)
表1 兩組受教育者教學前后的評判性思維測量情況(±s,分)
注:與對照組學習后比較,*P<0.05
項目 觀察組學習后 t P學習前對照組0.613 0.188 0.621 1.356 0.104 2.137 0.373 0.673尋找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評判思維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總分238.37±4.31 240.67±4.88 244.16±4.88 238.70±3.94 239.84±5.09 243.60±5.32 243.51±5.15 288.85±23.27 241.39±3.45*243.03±5.50*247.37±3.92*242.52±4.32*243.91±4.86*248.68±4.87*246.24±5.15*313.14±32.04*2.965 1.760 0.998 3.592 3.167 3.092 2.052 3.223學習后 P t 0.004 0.085 0.322 0.001 0.003 0.003 0.045 0.002學習前237.74±4.43 241.80±3.46 244.52±4.16 238.20±4.11 239.57±5.35 243.60±5.15 242.78±3.74 288.21±30.40 38.37±3.628 41.97±3.538 43.81±4.918 39.78±4.838 39.70±4.238 46.72±6.148 43.17±4.528 293.58±31.78 0.542 0.851 0.537 0.180 0.917 0.037 0.710 0.504
表2 觀察組對角色扮演法的評價狀況(±s,分)
表2 觀察組對角色扮演法的評價狀況(±s,分)
評價內容促進對病人關注的主動性,能積極查閱資料加深對護理病人知識的理解及運用利于對精神疾病癥狀觀察能力的培養利于專業形象的塑造可提高護理方法技巧的鍛煉效果利于對病例信息資料的全面把握可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利于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利于溝通能力的提高喜歡此教學方法會常用角色扮演法來演練處置方式技巧增強了病人回歸社會的信心得分4.07±0.59 4.03±0.68 4.29±0.53 4.37±0.52 4.23±0.55 4.00±0.61 4.13±0.58 3.83±0.76 4.52±0.52 4.20±0.50 4.40±0.47 4.53±0.50
使用傳統的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教學方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該方法不能很好地凸顯社區的各個主體對各項處置護理措施的首要職責、溝通技巧以及各治療措施適用的階段與情景,致使受教育者制訂的處置護理計劃脫離社區精神病人實際狀況及特殊需求[3-4]。此外,不能幫助精神病人在實際操作中對復雜病例信息進行分類,進而很難對病人進行整體把握,不能針對病人制訂出個性化的處置護理方案。社區精神病人的護理往往會根據不同的情形需要實施服藥護理、病情觀察、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家庭環境護理等家庭護理措施和衛生、社區、家庭、民政、公安等多個機構的分工參與。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教學中運用,可幫助不同的人從自身角度分析問題,提高專業化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角色扮演法進行健康教育教學,觀察組各維度的得分及總分均有明顯提高,除分析能力和開放思想的得分之外,其余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學習前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學習后評判性思維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中,觀察組受教育者能夠對復雜病例信息進行全面捕捉并重點鍛煉了實操技能,制訂出符合病人實際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增強了他們參與健康教育的主動性,加深了他們對精神疾病知識的理解,使其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自評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增強了他們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由問卷調查結果可知,觀察組對角色扮演法持肯定態度,均表示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會常用角色扮演法。同時,調查問卷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普遍認為角色扮演法對情境的創設提出了較高要求,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應用角色扮演法效果非常顯著,有利于將精神病人的保健護理知識普及給家庭和社區并用于病人,達到預防和康復的目的,值得推廣應用。但如何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增強教學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章志光,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鄒燕梅.社區精神病人的康復護理進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40):287-288.
[3]潘茜,王哲,井歡,等.新醫學模式下病例分析在護理學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11(2):24-25.
[4]楊堃,黃昌祺.病例分析教學法在臨床麻醉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4,32(2):401-402.■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8-0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