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摘 要】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精髓,也是輝煌歷史的不朽見證。將國學經典滲透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中,不僅能增進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能夠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和人文修養。因此,讓國韻飄進校園,讓書香盈滿課堂,教師要優化滲透策略,讓學生親近國學,愛好國學,以國學之經典塑造時代之驕子,傳遞中華之精神。
【關鍵詞】 小學語文;國學經典;滲透策略
國學經典的魅力和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有目共睹,每一個語文教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古典文化萃取的精華傳遞下去,助其生生不息。然而,小學生理解能力偏低,有意注意能力偏差,國學學習中誦讀和領悟都存在較大難度。為此,教師必須從教學原則、興趣激發、方法引導、思想踐行等方面下功夫,讓孩子們自覺沉浸于平仄之中,感受國學經典的古韻悠長。
一、循之以規,書香裊裊親近校園
受年齡關系和兒童特殊心理的影響,國學經典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即差異性、鼓勵性、自主性和模糊性。每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師不可求全責備,應當秉持激勵性原則,以鼓勵為主,培養的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在教學要求上也不可要求學生字字落實,句句精通,只要孩子能夠從國學經典中挖掘出屬于自己的某一點感悟,享受到閱讀的某一次愉悅,就是最大的成功。
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可以以《弟子規》作為傳統蒙學教材,《弟子規》語言簡單,小孩子誦讀起來朗朗上口,理解起來難度相對較小。然而,考慮到《弟子規》篇幅較長,教師可以不讓孩子通篇誦讀,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不同的誦讀目標,理解能力較強,誦讀水平較高的孩子,就對其要求高一些,而理解能力較差,誦讀水平較低的孩子,教師放低其要求,只要樂于誦讀,積極參與,就能都得到激勵和表揚。
“只要播種就好了,并不是教什么都需要考試”,一位語文教研員這樣說。正如案例中教師的要求,國學文化是用來播種在心里的,不必要計較時間長短,評判長勢優劣,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它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古韻之風綿綿不絕,讓校園層林盡染。
二、激之以趣,國韻縷縷浸潤童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是國學教學的重要方面。一些國學經典篇目,教師讀起來都有點晦澀難懂,讓小學生愛上它確實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從簡入手,從趣切入,“成語巧說”“故事表演”,通過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變枯燥的文字為生動有趣的形象,激發孩子的誦讀興趣,讓他們揚起經典之帆,在發現的欣喜和閱讀的愉悅中乘風遠航。
“亡羊補牢”“守株待兔”“拔苗助長”等成語故事,教師讓孩子們講一講,成語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之一,語言簡練,言簡意賅,經過孩子們生動的“故事巧說”,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而課堂情境表演更有趣了,如孩子們誦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教師創設“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的情境,孩子們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他們發揮自己的豐富的想象,表演惟妙惟肖,生動形象,不僅領會了國學精神的要旨,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自由,即是抵達彼岸最近的道路,更是直接獲取興趣的源泉,在自主的環境和愉悅的氛圍中,孩子們徜徉于國學之旅,捕捉著屬于自己的那一朵浪花。
三、授之以方,誦讀聲聲碰撞心靈
“三分文章七分讀”,誦讀方法的傳授是學習國學的基石,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階石。其中,范讀最為重要,教師根據自身文言語言的積累和沉淀,范讀中語氣、節奏、韻味的把握良好,以范讀彰顯國學的語言美,韻律美和節奏美。除范讀外,領讀、齊讀、互讀等都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讀中審美,在讀中感悟,增強學生對國學的獨特體驗。
《母親的恩情》一課教學,教師讓孩子們以教材為基礎,以生活為素材,以朗讀為途徑。教師從范讀切入,在悠揚的韻律中,孩子們的心濕潤了,第二遍由學生齊讀,孩子們沉浸其中,他們用稚嫩的聲音互相傳遞著一個經典的故事,用飽滿的情感訴說著對母親數不盡的感恩之情。課堂接近尾聲,教師以三聲“慈母”引讀,學生們緊跟應和,一聲聲“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感嘆,一句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叩問,回蕩在課堂之上。無需教師多言,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在課堂上氤氳、蕩漾。
教育家斯普朗格說:“人的生活其實包括智力生活和心靈生活,前者面對世界,后者面對人生。”而教育的意義在于讓人品嘗到智力的快樂和心靈的愉悅,這種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提升可以煥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推動課堂走向高效,推動生命得以成長。
四、導之以行,生活處處洋溢馨香
時光輾轉,小學生階段的孩子,一轉眼就成為了青少年,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因此,小學生學“好”國學的關鍵在于“用”,即化單一的誦讀為多元的提升,尤其是面對當前時期,網絡文化橫溢,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以國學為蘭,讓馨香溢于生活的各個角落。
在誦讀《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時候,教師可以倡導學生開展一次“儉以養德”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孩子們有的用相機拍下每天食堂的剩飯剩菜,有的貼出“每天節約一點點”的海報,以實踐活動為抓手,學生們在“行”中領悟國學的精髓,感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思”中提升國學的認識,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小學生對國學的感知,與其放在枯燥的說教之上,不如放到形式豐富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許多微乎其微的小事中悟出國學經典中的大道理,從而夯實學習成果,讓學生言意兼得。
總之,“淘盡黃沙始得金”,國學經典都是經歷時間的磨礪留存下來的精華,它們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結晶。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充分地抓住這難得的教育資源,循規,激趣,授方,導行,讓生命在書香中盎然,讓經典在傳承中不息。
【參考文獻】
[1]黃景詩.試論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國學教育[J].學周刊.2014(20)
[2]趙煒.關于國學教育可持續性問題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