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它是學生了解家鄉的重要基礎,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特色形成的重要保障。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在遵循學生學習主體、教學實踐性、重視學生體驗等原則下,通過樹立目標、梳理文化、創新教學、靈活評價等形式,實現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實施。
關鍵詞:鄉土文化 校本課程 開發 實施
關于“鄉土文化”目前還未有一個廣泛認同的概念界定。根據學者對文化的概念解釋,鄉土文化大體可概括為:一個地域的人民通過世代的生活經驗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性的知識經驗、價值體系、思維習慣等較為穩定的心理因素。鄉土文化對學生發展、學校特色形成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大力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背景下,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就成為學校發展新的思考。
一、鄉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是學生了解家鄉的基礎,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也有利于學校特色化發展。對學生和學校發展都存在益處。
(一)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是學生了解家鄉的重要基礎
一個地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過程中,必定會形成自己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心理定勢、思維習慣及觀念情節。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及新型文化的不斷產生,鄉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再加之升學壓力日趨增加,學校對于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學生是家鄉未來的建設者,只有對家鄉發展歷史、自然條件、人口特點、文化習俗等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對家鄉未來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雖然鄉土文化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但缺乏完整體現,家庭教育及社會并未能很好得向學生展示鄉土文化的深刻含義。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只有通過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這個重要載體才能實現最大的效應。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具有完整的教學系統、教育場所及師資結構,學校可通過系統的教學過程將鄉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讓學生系統深刻得了解鄉土文化。因此,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生了解家鄉的重要基礎。
(二)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資源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理寧說:“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學生只有對家鄉產生濃厚的熱愛,才能真正愛國。而想讓學生熱愛家鄉就必須真正了解家鄉,了解家鄉的重要途徑就是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將鄉土文化融入學生思想教育中。 鄉土文化對于學生來說更加真實、親切,更容易讓學生認知和接受,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利素材。通過對家鄉豐富多樣的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遺產等學習,提升學生對于家鄉的歸屬感。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對于家鄉的熱愛,另一方面也能喚醒其對于鄉土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識,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三)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鄉土文化校本課程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實際生活,切實感受到鄉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鄉土文化的展示,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鄉土文化中的精華,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趣味性;在社會實踐中,走出課堂,融入社會,提高學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中,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提高學生的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從而使學生不斷促進自我人格的完善。鄉土文化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也更能關注學生的情感和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的發展。
(四)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有利于學校特色的形成
特色課程的構建是實現學校特色化辦學的重要載體。在學校間競爭日趨緊張的狀態下,學校生命力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障,而一所學校的生命力就在于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校本課程的開發緊緊圍繞本地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其作為學校的文化資源,開設具有自己學校特色的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過程中,通過對鄉土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教材的編寫及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中,已開始形成自己獨有的學校特色。在具體的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實施中,課程目標、實施過程、教學評價,無不體現了學校文化的精髓,是學校精神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部分。通過構建鄉土文化校本課程,豐富學校課程體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從而擴大學校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生源及教學資源,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
二、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實施的原則
在具體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學校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學生學習主體原則
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在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立足于學生的需要、興趣及已有經驗,開設適合他們的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一方面,可讓學生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中,由學生來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選擇適合的鄉土文化內容。另一方面,實行靈活的教學方式,選修課、實踐課、第二課堂等,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提高其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尊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揮其優勢及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課堂的掌控者,而是參與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協調、促進的作用。
(二)重視學生體驗原則
鄉土課程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學校要改變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觀念,堅持以學生的良好體驗作為衡量標準。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目的并非是為了完成上級任務或敷衍學生,不能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更不能以傳統的考核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鄉土課程開發實施的最重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家鄉濃厚的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感知,獲取情感體驗及習慣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學校、老師都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提出異議,在尊重中求同存異。重視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體驗,以學生的體驗作為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重要依據。
(三)教學實踐性原則
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一個重要取向是為了打破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隔離。建立起學生與外界的交流橋梁,讓學生親近生活、了解社會。另外,鄉土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不同在于,并非所有的鄉土文化都能以語言、文字的形式所呈現,它可以是儀式活動、風俗習慣、民歌工藝等。傳統的課堂教學無法將鄉土文化真實、鮮活得展示給學生,這就需要鄉土文化課程的實施過程要以活動形態為主,課程教學為輔。圍繞一些實際活動開展,讓學生真正參與實際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感知獲取新的經驗。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實地調查、解決問題。在實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四)文化相融合原則
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并非與學校其他文化教課程相獨立。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對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及外延途徑,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課程文化知識。在開發實施校本課程中,學校應樹立全局觀念,一方面,挖掘整理本土優秀的文化資源,參考學生的已有經驗,選取鄉土文化中的精華編入校本課程教材中。通過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學生。另一方面,將鄉土文化與其他教學相融合,例如語文、體育、思想品德等容易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課程。篩選適合的鄉土文化,與主流文化相結合,“學生個體的認識發展經過沖撞、比較、思考、克服自己思維意識和經驗的局限性,從而獲得批判性反思、創造精神和能力”。不同文化的融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更有利于學生多元文化價值觀及多元文化知識體系的形成。
三、鄉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路徑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學校首先要樹立正確的開發目標,梳理文化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并采用靈活的評價形式,從而保證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
(一)樹立正確的鄉土文化課程開發總目標
正確的鄉土文化課程開發總目標是合理開發及實施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第一步。鄉土文化課程的開發及實施總目標應為:通過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而學生綜合素質又表現在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學習策略、社交能力等各方面。因此,將課程開發總目標具體到每個小目標就應該為:1.在情感態度方面:學生通過對鄉土文化的學習,對家鄉產生濃厚的歸屬感及熱愛感,對家鄉的發展保護有更深的責任感。2.在文化意識方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了學生鑒別文化知識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多元的文化價值觀。3.在學習策略方面:讓學生更貼近生活,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能力,也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4.在社交能力方面。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提升自我表達及靈活應變的能力。
(二)梳理鄉土文化資源,編寫鄉土文化教材
鄉土文化資源包含例如服飾、歌舞、工藝等顯性文化資源,也包含人文歷史、風俗習慣等隱性文化資源。鄉土文化資源浩如煙海,因此,學校必須要對鄉土文化資源進行梳理,選取科學、合理的鄉土文化資源納入校本課程開發中。“教材的編寫應從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精選對于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嘗試以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內容,并且能夠提出觀察、試驗、操作、調查、討論的建議?!编l土課程的教材就應避免過分符號化、抽象化的文化知識。更應篩選具體的、生動的,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有聯系的文化知識作為教材內容,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接受,提高學習興趣。
(三)創新課程教學形式,注重學生實際體驗
鄉土文化的特殊性就決定了鄉土課程教學形式必須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無法實現良好的鄉土文化教學效果。學校應根據鄉土文化的內容,創新課程教學形式,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聘請當地的長者、能工巧匠及學有所長者進入學校課堂,講解鄉土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走出課堂,進入到實際生活中,通過品嘗美食、參觀博物館、參加活動、模仿表演等形式,使鄉土文化生動、形象得展示在學生面前,加深對文化的理解。除此之外,還可采取小組調研、小組討論、小組展示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地調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形成?!倍鴮W生個性發展是其中最重要的價值取向。對于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評價,要包含對于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對學校教學制度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學習體驗的評價。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講,鄉土文化校本課程不適用于采用傳統的、固定的評價方式,應采用動態的評價方式,提倡階段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使得評價日常化、通俗化。另一方面,評價的內容應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目標設置具體的評價內容,但評價的結果要注重個性化,肯定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尊重學生的付出。最后,學生對教學提出的建議或者意見應合理采納,不斷完善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王苗.鄉土文化對農民子女職業教育選擇的影響探究[J].職教論壇,2013.10.
[2] 陸海云.淺談鄉土歷史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的現實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3.08.
[3] 薛杰.新課程初中語文發展性評價[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4] 傅道春編著.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傅建明.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J].課程.教材.教法,2002,07
[基金項目: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項目“閬中鄉土文化資源與青少年家鄉歸屬感教育整合研究”(編號:DYWH1506),主持人:鮮耀]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