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元
內容摘要:眾所周知,除了“說”,最能體現高職生語文素養的環節就是“寫”。然而從目前來看,寫作一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不僅學生怕寫,教師也怕教,這就導致高職語文寫作教學走進了困境。筆者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淺談幾點改革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語文 寫作教學 策略
一、日常積累——多寫多練
毋庸置疑,積累是寫作的基礎。有了豐富的積累,學生的視野就能得到不斷的拓展,就能把一些新鮮的見聞,許多特殊的感受形成文字,真情實感地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一是鼓勵學生多讀,做到讀中有抄,抄中有讀。讀書,首先讓學生讀課文,因為高職語文課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它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是學生步入知識樓間的階梯,堪稱學生學習樂園殿堂。就此,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去鑒賞品味每一篇課文;二是引導學生堅持寫日記,日記雖說是一種簡單的應用文,但堅持寫日記在練筆錘句、表達感情、積累材料、提高寫作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堅持天天寫日記,善于、樂于把當天對自己感觸最深的一件事和自己的想法充滿真情地寫在日記里。這既是思想的真實流露,也是練筆錘句的絕好機會,可謂一舉多得。
二、激發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俄國教育家烏中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心理學指出: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是內心的滿足,不是當負擔。”因此,高職語文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寫作文的興趣。一是作文題目要力求“小、準、新”,使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物可寫。要根據高職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作文教學,無論在命題上,還是在寫作對象的確定,以及寫作范圍的限制上,都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需求和寫作能力,要讓學生對所要寫的東西由衷的產生興趣、愿意去寫。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文命題上或在寫作對象的限定上開動腦筋,使所要寫的作文盡力貼近學生的思想,貼近學生的生活,要以小見大,體現小中見樂趣,小中見生活,小中見精神,小中見想象;作文題目盡力做到準確具體,新穎鮮活,富有情趣,切忌題目過俗,范圍過大,造成含糊不清,使學生覺得茫茫無邊,老是一套,無話可寫,找不到下筆點。二是注意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古代教育家朱熹說:“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使學生獲得第一手資料。要時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體驗周圍的景色和事物。如遇上大霧彌漫、大雪紛飛或毛毛細雨等不同景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其特點和變化,使學生對所寫的內容有親身的感知和了解,再化作筆下文字,必然使文章顯得充滿活力和靈氣。
三、教師鼓勵——體驗成功的喜悅,鼓勵再創佳作,以激勵導趣
人都有自尊心,渴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贊許。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熱情。要按照“先放后收”和賞識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悅、和諧、平等的寫作心理環境。
“先放后收”就是在作文教學中,多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大膽的寫。以良好的心態,依靠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輕松內如地去運用詞語,提煉語言,組織材料,謀劃篇章,這樣,即使學生寫得再糟糕,再不成功,那也是學生名副其實的勞動成果,更是學生大膽寫作的真實體現和思想反映,以此避免學生被動應付,說假話的現象。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在作文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加以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放”,再經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潛意識的思考和領悟,自然也就有一個“收”的過程。“收”的過程就是改進,提高的過程。先放后收,放中多練,收中提高,實觀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綜觀當前高職生作文,一個突出的問題仍然是人物“塑造”、事情“編造”,這種違反作文自然規律的寫作,怎能不使學生對作文產生厭煩心理呢?我認為,高職作文教學需要教學智慧,需要教師予以恰當引導,讓學生說真心話,寫真實作文,表達真情實感。這樣才能為高職生的日后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呂梁高專汾陽師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