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摘要]情境教學對于有效解決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高中語文課堂閱讀中引入教學情境的必要性為突破口,系統地闡述了情境導入,全面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文本魅力;轉移情境,領悟回味升華體驗情感等情境教學創設過程,并深入探討了語言情境、圖示情境、聲音情境和角色情境等的創設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閱讀 情境教學 創設過程 創設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216-02
一、高中語文課堂閱讀引入教學情境的必要性
情境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中思維、情緒、心理狀態所營造的氛圍。簡單來說就是情感與場景的結合。情境教學是根據學生年齡和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和教育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合適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努力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到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活動。
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強調語文的實際應用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教育,要求采用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和熱情,努力使所有學生獲得全面而深厚的語文素養,在知識、能力、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有所收獲。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賞性和感悟性。它強調使學生在接受多種感官刺激的同時,更全面地發展其自身的思維能力,加深對事物的理解。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能夠選擇更加豐富的形式,更加多彩的畫面,更多逼真的場景,彌補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全身的視覺、聽覺神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情境教學通過創造靈動的場面,富有沖擊力的直觀視覺效果,拉近書本內容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愿望,將課堂閱讀當成一種體驗式愉悅身心的活動,學生置身其中擁有強烈的參與感。同時,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促進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當前,高中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沒有完全體現以人文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忽視閱讀文本自身的時代背景,對于新時代學生來說,缺少歷史經驗感受,很多時候難以感受到作者創作的心情、感受、需要傳遞的情感及表達的思想。
首先,高中語文課堂閱讀實行情境教學不但可以將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重現,引領學生置身其中,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課程內容的時代性、人文性和文學性,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其體驗和感受能力。其次,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情境教學拉近了教師與學生心靈的距離,將教師與學生放在同一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和平等互助的關系。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問題,尋求與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認真反省學習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努力建構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再次,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情境教學可以有效增加學生對文本的關注,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文字變得五味雜陳,充滿無限魅力。總之,語文課堂閱讀引入情境教學可以有效解決當前高中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課堂教學形式更加多樣,課堂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二、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情境創設的過程
(一)情境導入,全面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關鍵。一堂閱讀課的開始能夠選擇巧妙的導入方式,這決定著該節課是否在最初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溫馨、和諧的教學環境、舒服自然的情境氛圍可以打破學生與教學在教學地位上的差異感。實踐教學工作中,利用情境教學導入的方式比較多,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背景導入、問題導入和媒體導入。背景導入就是深入全面的闡述文本的歷史背景,介紹特定的歷史環境,人物創作時的境遇和狀態,讓學生深刻了解閱讀文本創作的時代環境。問題導入就是針對閱讀內容設計幾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問題,在引導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媒體導入就是借助多媒體課件、音頻、視頻、動畫、圖片等多種媒介,直接向學生展示與文本相關的內容。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文本魅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閱讀作為閱讀主體對閱讀客體的一種知覺活動,就是通過視覺將文章外部結構轉換為有組織和有意義的整體過程。換句話說,在閱讀中,學生首先是注意文章內容,而對文章的組合手段并不關心,就像人們剛看到一幅畫時,并不關心其創作方法和技巧,更加關注的是色彩線條傳達出的意義信息一樣。科學合理地選擇方法和手段,創設出與文章契合度非常高的情境,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文章自身的魅力,增加學生仔細品味文章內涵的熱情。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閱讀材料都非常經典,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和學習價值,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的情境,能夠增加閱讀文本的欣賞性、價值性,更加吸引學生喜歡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轉移情境,領悟、回味、升華、體驗情感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在整體感知文本之后,還要深入文本,就文章的材料組織、謀篇布局、表達技巧等組合手段進行分析,這有利于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把握文本的精華。語文課堂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培養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知識本身是一種收獲,獲得學生方法是另一種收獲。閱讀文章,首先是對情感感知能力的培養,其次是對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最后則是對觀察領悟能力的培養。學生要學會一篇文章需要“寫什么”“怎么寫”以及“為什么這樣寫”。“寫什么”是閱讀題目的過程,“怎么寫”是分析題目的過程,而“為什么這樣寫”是思考和反思題目的過程。而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主要體現在最后一個環節上。
三、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
(一)創設語言情境,引人入勝
語言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媒介,巧妙的語言表達方式能夠輕松叩開學生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口,引領學生進入教師事先設計的情境中。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類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語,會觸及人的心靈最敏感的角落。”這說明語言在傳情達意、渲染情感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在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繪聲繪色地用語言將某些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政治時局和歷史背景描述出來,可以強化教學內容自身的魅力,也可以引領學生共同進入閱讀狀態。
(二)利用圖示情境,觸景生情
圖示的方法是最直觀最形象的,也是最具有表現力的一種表達方式。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時盡可能地為學生呈現與閱讀內容貼近的圖畫、圖示,能夠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理解較為復雜的人物關系、事情經過或事物彼此間的聯系。教師創設圖示情境后,配合變化無窮的聲音描述,能夠使學生盡快融入教學情境,觸景生情。
(三)安排音樂情境,引起共鳴
聲音是一種非常直觀、震撼、具有極強穿透力的媒體形式,它是除圖像之外能夠最容易被學生感受的內容。它的音調、節奏、歌詞能夠引發人的多種聯想和想象,讓人在內心產生巨大的影響,引起強烈的心理共鳴。很多音樂在創作時都有其特定的故事背景,它的靈感來源于生活,文學的創作靈感也來源于生活,可以說,文學與音樂之間存在相通之處,用音樂來襯托文學,不僅相映成輝,還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四)轉換角色情境,體驗過程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已經習慣接受教師的指導,根據教師的安排開展教學活動。然而,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需要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轉化角色情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閱讀內容中的人物角色,親身體會閱讀文本中人物的行為、遭遇,感受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狀態,更能促進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朱玲.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大學語文育,2008(09).
[2]黃藝瓊.情境創設“三忌”[J].小學時代:教師版,2009
(06).
[3]張翠蘭.談課堂教學設計——語文優化探微[J].語文學刊,2009(20).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