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含笑
摘 要: 地理學科是初中教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而由于長時間不重視的態度導致部分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狀態,學習效率低下。基于此,作者提出新課程、新理念與新要求,立足提出初中地理教學的新路徑。
關鍵詞: 初中地理 新途徑 新要求
在初中地理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沉悶無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學習潛能無法得到深度挖掘,從而難以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必須堅持新理念,不斷開辟初中地理教學的新路徑,提出新的教學要求,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提升。下面筆者提出初中地理教學新路徑。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以巧設問題情境為前提
因為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其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運用多種導入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以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情感體驗,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知識水平。
例如在學習《海陸分布》時,老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巧妙地設計“為什么將地球稱之為水球?為什么地球又被稱之為地球?”這兩個問題,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地理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二)聯系實際動手實踐
為了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老師要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內容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這樣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老師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例如在學習34個省級單位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親自動手進行中國政區拼圖。這樣當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制作地理模型,或者要求學生收集與地理教學內容相關的明信片和郵票、參與氣象觀測,這樣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魅力,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初中地理學習。
又如在學習《海陸分布》時,老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剪、拼、畫等地理活動熟悉了解大洲、大洋的位置和輪廓。
二、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優化教學手段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各階段的教育中,促使現代教育進行改革。其中由于地理學科的大部分教學內容抽象性較強,初中生在理解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便需要老師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將其直觀地呈現出來。這樣多媒體教學設備正好具備這樣的優勢條件,它能夠利用自身圖片、聲音和動畫的功能,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
例如在講述日本多火山地震災害時,老師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段關于火山爆發和地震發生時的視頻,其展示的豐富的資料內容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角和聽覺功能,為學生創造多角度、多層次的學習環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地理課堂的學習。因此,在當前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多媒體這種新的教學設備,大幅度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水平。
三、注重課堂測試,科學評價和輔導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所采取的測試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尤其是針對復習期間的學習,老師可以在每堂課學習之前組織學生進行半頁卷的測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上堂地理課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幫助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例如:在教學《氣溫與氣溫的分布》的知識點時,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練習題:
試問廣州月平均氣溫最高值為(?搖?搖),出現在?搖?搖 ?搖?搖月。廣州月平均氣溫(?搖?搖),最低值為?搖?搖 ?搖?搖、出現在?搖?搖 ?搖?搖月。學生通過讀表練習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氣溫與氣溫的分布的相關知識點。
科學公平的評價策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籠統概括地評價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提高地理知識水平,老師還要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逐漸改變傳統以分數高低為標準的評價觀念,盡量使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對部分學習努力的學生及時進行表揚和肯定;對學習不努力的學生應及時進行指正批評。這樣有利于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求異性思維,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四、結語
課堂是創造教學圣果的神奇地方,也是新課程教學理念實現的重要試驗田,所以為了讓新課程教學理念發揮最大作用,需要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提出新要求,以此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新課程改革真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張艾.新課標·新課程·新理念·新要求——初中地理教學新探[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z1):216-221.
[2]張小霞.新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學方法探析[J].科學導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