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培才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要達到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就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本文從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觀察,鼓勵一題多解,逆向思維以及自己提出問題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得出創新思維的培養方法。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培養
數學教學中所研究的創造性思維,一般是指對思維主體來說是新穎獨到的一種思維活動。它包括發現新事物,提示新規律,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是靠大腦解決一切問題的。”人腦中的創新思維活動是人的創新實踐活動中的“骨髓”“、基石”。沒有思考中的創新,就沒有實踐中的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是關鍵。現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一些做法:
一、解決問題時善于引導學生觀察
現行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大多是圖文并茂,要讓學生很好的理解題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對圖文的觀察。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在課堂中,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比如:圖中有什么,在干什么?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對解決問題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干擾多余的,圖中還隱含了哪些信息,例如:“我今天賣了26箱橙汁,每瓶橙汁3元,橙汁共賣多少元?”就要引導學生觀察橙汁包裝箱上隱含了每箱12瓶。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例如:學生在解決“小明有2本相冊,正好裝滿48張照片,小麗有同樣的相冊4本,可以裝多少張照片?”多數學生沒有認真觀察就開始解答:先求出一本能裝多少張48÷2=24(張),再算4本能裝多少張24x4=96(張);當我在肯定他們的做法時,我又叫學生再看看小明手里拿2本相冊,而小麗手里拿4本相冊你想到了什么?突然一個學生說:老師,我發現了小麗拿的相冊本數是小明的2倍,所以小麗的相冊能裝48x2=96(本)。學生的思維經老師這么一點撥,就碰撞出了火花。
二、鼓勵學生一題多解
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去大膽嘗試,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思路去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欲望。例如,在小學三年級的解決問題中:6只猩猩7天吃了168千克水果,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千克水果?當一部分學生列出168÷7=24(千克),24÷6=4(千克);一部分學生列出168÷6=28(千克),28÷7=4(千克)時,我就讓學生交流討論各自的算法的依據。學生討論后明白168÷7=24(千克)是算的6只猩猩一天吃的食物,而問題是求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食物,所以再用24÷6=4(千克)。168÷6=28(千克)是算的1只猩猩6天吃的食物,然后除以7,就是每只猩猩每天吃的食物了,所以用28÷7=4(千克)。在課堂中有序的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三、解決問題中有意識培養學生逆向思維
很多學生都習慣于從正面思考問題,很少進行逆向思維。而逆向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改變通常只從正面去探索的習慣,從完全對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逆向思維能使思維更加靈活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一服裝廠計劃生產1030套服裝,前5天,每天生產70套服裝,為了趕進度,現每天生產85套服裝,還要做多少天?”為了有意識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就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根據數量關系,找出解這個問題所需要的兩個條件;然后把其中的一個(或兩個)未知的條件作為要解的問題,再找出解這一個(或兩個)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這樣逐步逆推,直到所找的條件在應用題里都是已知的為止。其解題思路如下:①要求出還要做的天數,就必須知道還要做制服的套數(未知的)和以后每天做的套數(85套);②要求出還要做制服的套數,就必須知道計劃做的套數(1030套)和已經做的套數(未知的);(3)要求出已經做的套數,就必須知道已經做的天數(5天)和每天做的套數(70套)。
四、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圖文信息,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甚至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例如:教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讓學生現觀察主題圖,然后自己提出問題,老師在讓學生匯報的過程中不時的“你能提出與xx不同的問題嗎”“你還能提出與xx不同的問題嗎?”這樣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創新。
總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引導,把解決問題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融為一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創造性思維,實現解決問題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小學數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2]創造性培養與教學策略張慶林李艾麗莎重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