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峰+衛建軍+陶勤芳



摘 要 目的:調查社區居民高血壓的患病率,分析社會經濟狀況各指標(受教育程度、職業性質、收入、婚姻狀況)和高血壓之間的關系,為重點人群的干預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隨機選取奉賢區下轄某社區居民2 500人,通過問卷調查獲取其受教育程度、職業性質、收入、婚姻狀況等信息,同時,對調查對象進行血壓測量并記錄結果,然后進行系統的專業分析。結果:調查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為17%,男、女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17.2%、16.9%。患病率最高者為61歲以上人群,達33.6%。除婚姻狀況外,其余社會經濟狀況指標與高血壓患病均有關。結論:社會經濟狀況各指標與高血壓發病率緊密關聯,對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群進行早期干預可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關鍵詞 高血壓 社會經濟狀況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10-0046-03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population
XIE Feng, WEI Jangjun, TAO Qinfang
( Wus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cators of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education level, professional nature, income and marital status) and hypertension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key popu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 500 peopl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a communit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Fengxian District, an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ir education level, professional nature, income, marital status and other information were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blood pressures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measured and their results were recorded, then the profession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systematically.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ion was 17% in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male and female were 17.2% and 16.9%,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prevalence rate was in the population over 61 years old, reaching 33.6%. In addition to the marital status, the other indicators of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were rela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Conclusion: The indicators of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population with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KEY WORDS socioeconomic condition; risk factor; hypertension
高血壓病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140/90 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以器官重塑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現代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更多的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少體力活動的職業,使得高血壓的發病率明顯增高。高血壓的預防與治療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本文旨在通過調查轄區內人群社會經濟狀況及高血壓發病狀況,探討社區人群社會經濟狀況與高血壓發病之間的關系,為社區重點人群的高血壓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支持。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奉賢區某社區常住居民2 500人進行調查,年齡18~95歲。采取現場問卷調查和醫學體檢法相結合進行調查,調查工作在2014年10月—2015年7月間進行。調查結束后,對其資料進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
對研究對象的健康狀況采用由專家鑒定合格的《社區人群健康狀況調查表》,內容包括一般項目、危險因素調查、慢性病史等。研究對象的所處社會經濟狀況則采用《社區人群社會經濟狀況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受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狀況、婚姻狀況等信息。調查均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并對調查過程及調查結果進行質控。
1.2.2 醫學體檢法
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體格檢查并測量血壓,由工作人員在《社區人群健康狀況調查表》中相應位置進行記錄。高血壓的測定標準:每位對象測量3次血壓取平均值,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為高血壓病患者(1 mmHg=0.133 kPa);以往有高血壓病史,雖調查時血壓不高但仍作為高血壓病患者統計。
1.2.3 社會經濟狀況信息分類
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為三類:小學及以下(未上學、文盲、小學)、中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等)。職業分為白領(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及軍人)、工人(商業服務業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無業(學生、待業、離退休人員及其它勞動者)。按照收入分為三組:999元以下、1 000~2 999元、3 000以上。婚姻狀況:已婚和單身(未婚、離異、喪偶)。
1.2.4 統計方法
采用Epidata數據庫錄入數據,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構成比的比較用卡方檢驗,社會經濟狀況與高血壓患病的關系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研究共選取調查對象2 500人,得到填寫完整、符合調查要求的問卷2 463份,通過對所得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可知,本次調查包含男性1 154(46.9%)人,女性1 309(53.1%)人,其年齡構成見表1。
由表2可知,在所調查對象中,男性與女性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17.2%和16.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年齡高血壓患病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其中,61歲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達33.6%,經線性趨勢檢驗,可以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患病率呈增高趨勢(χ2=140.916,P<0.001)。
由表3可知,當其他變量不變時,相對于小學以下文化,中學文化水平的人群患高血壓的危險增加了2.1倍,大學以上人群中高血壓的危險增加了79.2%;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時,相對于1 000元以下收入水平,1 000~3 000元收入的人群患高血壓的危險降低24.7%,3 000元以上收入人群患高血壓的危險降低了13.2%;當婚姻、教育、收入相同時,相對于無業人群,工人人群患高血壓危險降低37.9%,白領人群降低34.4%。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職業性質與高血壓患病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我國每年有近3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2/3與血壓升高有關[1],而實施社區綜合干預是積極控制高血壓的重要途徑[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大人群高血壓發病率上升趨勢明顯,這與大量相關報道相契合。上世紀20年代開始,人們逐步開始關注社會經濟狀況對高血壓發病的影響,茅群霞[3]、趙丹丹等[4]、方芳等[5]的研究均表明,從受教育程度來看,高血壓患病率隨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職業影響方面,職業種類級別越高,高血壓的危險性就越低。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除婚姻狀況外,其余社會經濟狀況指標與高血壓患病均有相關性。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相對于小學以下文化人群,中學文化水平的人群患高血壓的危險增加了2.1倍,提示受教育程度與高血壓發病率呈正相關。然而,相對于小學以下文化人群,大學以上人群中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增加了79.2%,增幅小于中學文化水平人群,這與該人群受教育程度高、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較高等綜合因素有關,按照收入進行分組比較,相對于1 000元以下收入水平,1 000~3 000元收入的人群患高血壓的危險降低24.7%,3 000元以上收入人群患高血壓的危險降低了13.2%,分析其變化原因為較高收入人群生活品質相應提高,但相對應的工作壓力也相應增大,運動量減少,造成肥胖等高血壓危險因素增多。當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相同時,相對于無業人群,工人人群患高血壓危險降低37.9%,白領人群降低34.4%,該結果表明,高血壓患病率與人群職業構成有密切關聯,這與不同職業人群的工作環境、工作壓力、健康認知等相關。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狀況與高血壓及其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對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群,有針對性的進行早期的健康干預,可有效增強高血壓病預防的干預效果。對于社區衛生工作人員,可采取對轄區內居民按照職業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對宣教對象進行分類,采取不同方式,有側重點地加強相應居民高血壓健康知識的宣教,提高高血壓病健康宣教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文, 王增武, 陳偉偉. 我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關鍵在基層[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0, 18(6): 501-503.
[2] 馮霞, 杜文清, 陳虹. 社區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識的干預效果評價[J]. 浙江預防醫學, 2012, 24(7): 83-85.
[3] 茅群霞. 心率及社會經濟地位與我國成年人心血管病相關性研究[D]. 北京: 北京協和醫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2010: 1-5.
[4] 趙丹丹, 武英, 李云. 唐山市40歲以上社區居民高血壓病流行特征及危險因素調查[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09, 12(6): 964-965.
[5] 方芳, 聶軍. 廣州市越秀區城市居民社會經濟狀況和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關系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04, 7(13): 95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