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
摘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定位也有所不同,要根據經濟市場發展的需要進行準確的定位和適度的調整。2015年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導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此基礎上,本文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定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闡述了經濟體制改革中實現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準確定位的重要意義,包括促進社會經濟的產業化發展、加深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協調各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等,然后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主要有構建服務型政府、創新政府經濟管理制度和規范政府經濟管理行為等。
關鍵詞:經濟體制改革;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定位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在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勢下促進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相互協調,促進經濟發展。
1 經濟體制改革中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定位的重要性
1.1 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產業化發展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呈現出產業化的趨勢,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細,生產銷售等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逐漸增強,特定產品加工完成需要多個地區多家企業的配合。在這種情況下,單靠經濟市場的內部力量很難有效保障產業化發展的科學性、合理性,亟需政府在產業發展的大方向給予支持和保障。政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能夠為企業提供先進的科技支持和專業的人才供應,通過宏觀政策調控與市場微觀調劑相配合,促進實現社會產業化大生產。
1.2 加深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
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定位的實現有利于進一步加深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當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只有充分依靠政府的調控和管理才能更加科學、合理、有序的推進。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實施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之路。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不斷發展和變革,各國政府均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只有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吸收和創造新科技,才能更好地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提升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1.3 協調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遠落后于城鎮經濟的發展,重點省會城市的發展優先于邊遠城市的發展,沿海地區的發展比起內陸城市的發展更具地理優勢,這些客觀存在的情況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難以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兼顧統一。政府經濟管理的職能定位能夠突破各區域的局限性,拓寬我國經濟發展帶,不斷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給予幫助和支撐,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
2 基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定位研究
2.1 構建功能有限的服務型政府
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能夠從宏觀上對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指導和支撐,但有別于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全能型政府,新時期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不斷向服務型轉變。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改變過去包攬經濟社會事務的方式,逐漸放手對社會資源的控制,充分發揮經濟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市場的競爭發展,不斷促進改革和創新。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要以市場為主體和中心,基于政府與市場的平等地位為市場提供監督、管理和支撐服務,滿足經濟市場對政府提出的發展要求和建議,有效實現各級政府與市場主體的溝通互動。
2.2 實現政府經濟管理制度創新
全面加深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對我國政府的決策能力、管理水平和執政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政府經濟管理制度創新是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創新模式,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經驗,對現行的管理制度進行實質性的改革創新。比如通過合理的分權整體提高政府各經濟管理部門的管理能力和決策水平;以服務為宗旨建立便捷高效的經濟管理新機制;對政府經濟管理中可能會出現的“越位”、“缺位”、“錯位”等現象進行必要的制度約束,規定各職位的權限和責任。
2.3 規范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定位
我國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要依法進行,政府的經濟管理行為也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和約束。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提高個人和企業依法辦事和依法治企的法律意識,政府經濟管理機構一定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具體來說,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行使經濟管理職能的權利是由法律授予的,行使權利的范圍由法律規定,在具體的經濟管理工作中,務必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來執行,否則政府將依法追究相關人員法律責任并對其失職行為做出相應處分。只有這樣,我國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定位才能真正實現與法制接軌,同時也帶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依法實施。
綜上所述,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社會建設的高效性和有序性需要政府經濟管理的重要推動和保障。只有正確把握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正確定位,才能促進政府對經濟體制改革宏觀調控作用的充分發揮,實現我國經濟體制的完美轉型,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和諧發展,切實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