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青
摘 要: 本文從小學數學創造教學的整體思路談起,其后詮釋了讓學生樂于學習的方法,分析了其中大量細節,最后以論述變書本數學為生活數學結尾。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創造教學 藝術教學 書本數學 生活數學
一、小學數學創造教學的整體思路
“能力總是指進行某種特定活動的能力,它只存在于一個人的特定活動中,而且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著的”,“從某種程度來講,研究學生的數學能力,也就是研究他的數學活動”。
創造能力應該是某種特定的創造活動的能力,它只存在于一個人的特定的創造活動中,而且在創造活動中形成和發展。從歷史發展的層面看,小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發現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活動,對人類數學知識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幾乎沒有什么意義,然而,從學生發展的層面上看,小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發展活動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造活動,對學生個體數學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就是“發現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式”。
布魯納說:“通過大量的數學學習實驗,總結出四條數學學習原理:一是建構原理,學生開始一個概念、原理或法則時,要以最合適的方法建構其代表;二是符號原理,從簡單的記號逐漸抽象成符號體系;三是比較和變式原理,通過比較和變式學習數學概念、原理或法則;四是關聯原理,把各種概念、原理聯系起來,在統一的系統中學習。”
二、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小學生建構數學認知結構的一般過程:輸入新內容、新知識同原有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強化鞏固、反饋檢查,建構數學的認知過程應該修正一下:通過感知獲得信息,根據需要加工信息(實現交流目的完成交流任務、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發現本質特征、揭示相互聯系……),借助經驗引申拓展,反思感悟數學創造的動力源泉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于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以致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秘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1.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么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內在學習動力。
2.用于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里來,更要讓學生知道用于何處,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從而力求讓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拓寬學生的視野。
3.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心理特征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于從學生生活中尋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4.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際,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教分數百分數應用題設計了兩道這樣的習題。1.將含鹽率是15%的鹽水30千克,變成含鹽率60%的鹽水,需蒸發掉多少千克水?2.將含鹽率是15%的鹽水30千克變成含鹽60%的鹽水怎么辦?這兩題出示后,大部分同學都沉靜在思考中,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了舊矩的束縛。我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要使鹽的濃度提高有兩種做法。學生立即說道:要么加鹽,要么蒸發水。對,提高濃度的途徑有: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加鹽,使鹽水中的水變少——蒸發水。這樣就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加多少鹽?二是要蒸發多少水?從而使問題的思路明朗化。當加鹽時,鹽水中的水的重量不變,當蒸發水時鹽水中的鹽的重量不變。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方向展開。經過討論最終得出兩種正確的答案,找到了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
通過這兩道題的練習,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必要的訓練,使學生積累一定數量的解題“模式”。但更需要學生掌握一類問題的內部表征,引導學生思考時直通問題的數學核心,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如果沒有這些知識儲備,就很難對問題進行分析,抽取特征加以合并,很難真正學會解決問題。
三、變書本數學為生活數學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兒童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的數學,是他們自己的數學。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是以課本為依據的。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課本幾乎成了教育的全部。而課本提供給學生的是那些完善的數學概念和既成的數學結果,它們大多處于一個封閉的系統之內,學生看不到出口和入口,既體會不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體會不到“數學服務于生活”,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其實,課本的數學只是生活數學的一種影射、提取、概括和應用,他無非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搭起了一座平臺。它只是在喻示、任何現實的、貼近兒童生活的素材,都可以成為數學學習內容,都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而那種脫離兒童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經驗的數學內容,學生學得越多,生活能力越低。基于以上認識,在構建新的藝術課堂時應以兒童日常生活為起點,而不應該以學生對正規、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的學習為起點;在選擇數學教學內容時,應該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選擇一些與他們生活相關聯的知識、傳授一些實用技能,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生活。
總之,教師要在課堂上注入生活內容,順其自然,引導學生學有所用,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數學課堂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