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宏
摘 要: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教學應當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新的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在生活實踐當中感知美術的藝術和價值。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生活化視角,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探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 小學美術 生活化 教學策略
“生活即教育”。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就如同為學生搭建起一座聯系美術和生活的橋梁,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感知美術的魅力與價值,又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生活。所謂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簡言之,就是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化角度出發,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創設富含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美術。與傳統美術課堂教學相比,生活化課堂無疑具有較大優勢,其不僅是小學美術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舉,有效地打破了傳統時間和空間的格局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而且有效激發了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對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整體效率有十分明顯的作用。以下,筆者就從生活化視角出發,探討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構建生活化課堂。
一、加強引導,讓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
大多數美術作品的素材都源自于生活,因此要學習美術,首先要善于觀察生活,懂得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美。教師在教學小學美術時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少不更事的小學生,他們大多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缺乏美術素材的積累,故而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之前,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通過細致觀察、深入其中,捕捉生活中任何關于美的事物。只有學生累積起一定的生活經驗,懂得發現和欣賞生活的美,他們才能夠在學習中表現和創造美。比如筆者在教學《小樹快快長》這節課時,就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讓學生到學校的各個角落,觀察不同種類的樹木,并在學生觀察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不同樹木的形態,包括樹冠的形態、樹葉的形狀、樹枝的粗壯,等等。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親身觀察和近距離接觸,對樹木有了更加立體的認知,同時感受到不同樹木的美。這種認知和美的享受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增進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開展生活化課堂,情境創設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結合課堂教學主題,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充滿生活意味的情境中學習。情境創設需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具體可感,二是充滿生活化意味。只有具體可感的情境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美術,才能幫助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發展發散思維,而充滿生活化意味則是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基礎。對此,教師可以在新課的導入環節,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比如在教學《童話的小屋》一課時,筆者先準備了一段《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動畫片,并在課堂上播放。當學生津津有味地看完短片之后,筆者便為這個童話故事添加后續:白雪公主離開城堡后,住進了小矮人的房子,但是可惡的皇后仍舊不肯放過她,皇后使用魔法,將小矮人的小房子變沒了。講到這,孩子們仿佛置身其中,不禁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們著急,這時筆者故作神秘地表示自己能為她們變出房子,孩子們聽到后喜出望外。然而,在“變”的過程中,老師的魔法竟然“失靈了”,只變出一堆大小、顏色、形狀不一的紙盒材料。這時筆者便對孩子們說:“老師的魔法失效了,咱們一塊來為白雪公主建造童話的小屋好嗎?”孩子們歡欣鼓舞、熱情高漲,積極地參與到動手制作中。通過創設這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美術學科和生活的理解。
三、強化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然,學生的美術創作離不開動手實踐,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小學生大多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但是動手表現能力較差,如何將心中所想的通過畫筆表現出來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入現場,以“寫生”和“臨摹”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表現能力。教師要善于將技法教學與美育結合起來,將美和創造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以此陶冶學生情操,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布置關于《秋收》這一主題作業時,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是城里長大,沒有去過農村,因此很難真正見到秋收的場面。于是筆者在課堂快結束前,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秋收”的視頻,視頻中的場景:麥田在秋風中卷起層層麥浪,黃燦燦的麥穗飽滿而又美麗,烈日炎炎之下,汗流浹背的農民們在稻田里不停地收割,雖然辛苦,但各個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通過這樣充滿生活化且富含美的教育,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因而在學生的習作中所表現的元素也相對豐富起來,其中不乏寫實而又充滿美的習作。
四、運用美術,點綴生活
藝術創作的靈感源自于生活,藝術創作的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將美術生活運用于生活實際是新課程改革下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的主要要求之一,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繪畫技巧,培養審美能力,而且要教會學生學以致用,懂得將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美術用于裝點生活。在教學課堂中,筆者時常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美術活動對校園、班級、家居等環境進行美化。比如讓學生制作校園海報用于粘貼,制作彩色剪紙用于裝點班級一角,折紙折花用來美化房間,等等,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引導他們感受美術學習和美術創作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
總之,美術的學習離不開生活,最終也應用于生活。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時,要善于站在生活的角度,通過利用生活資源,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為美術課堂教學注入“生活”的活水,以此訓練學生的繪畫技巧,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丁海華.聯結生活,感知審美存在——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例談[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4(1).
[2]岑慧虹.淺談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