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匯量小、詞匯學習方法失當是英語專業大一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精讀課作為幫助學生習得詞匯的主要課程,如何擺脫“填鴨”、“灌輸”模式成為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文提倡根據大一學生的特點,靈活多樣地使用語料庫作為詞匯教學的輔助工具,并對高頻詞認定、多義詞學習、同義詞辨析方面的應用做了詳細闡述。通過這些方法,教師對大綱詞匯的把控將大大增強,學生能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同時掌握真實地道的語言。
【關鍵詞】英語專業;大一;精讀課;詞匯教學;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89-03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表達的基礎。學習者的詞匯量直接影響著其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桂詩春,1985;Lewis,1993)。英語專業大一學生普遍面臨詞匯量小、詞匯學習方法不當的問題,與高年級學生相比,他們更習慣高中時機械的學習方法,大多沒能形成思考、歸納的習慣。故教師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引領他們適應大學自主的學習環境,教會他們詞匯學習的要領,從而突破制約其英語水平提高的瓶頸。依照英語專業教學的總體設想,大一學生的基本詞匯量應擴大2000詞,其中1500詞左右來自精讀課(楊立民,2001)。可見詞匯教學是精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詞匯教學關系著精讀課的成敗。
20世紀末,Tim Johns提出“數據驅動學習”(Data Driven Learning),他認為“語言學習者從根本上看也是研究者,他的學習需要被對語言資料的獲取而驅動”(1991)。隨后,基于語料庫的詞匯教學法應運而生,它挑戰了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課堂,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學界的關注。一些學者提倡改變“填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大力推廣“主動構建式”的語料庫詞匯方法(李余,2011;王家義,2012);但也有學者發現使用語料庫輔助英語詞匯教學,學生的詞匯水平并沒有顯著提高(劉安洪、謝柯,2014)。那么,什么是適合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的詞匯教學法?如何在精讀課堂上合理運用語料庫輔助教學?本文將重點探討這些問題。
一、精讀課詞匯教學方法的現狀
目前英語詞匯教學的普遍步驟是:教師首先講解詞匯義項并展示例句,適當擴展固定搭配、近反義詞等,學生用新學詞匯造句,最后通過課后練習加深印象。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學主次不明,有些教師對生詞一視同仁地精講,認為語言點講解多多益善,但這將占用大量課時,且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另一些教師憑經驗挑出自己認為重要的生詞精講,其他詞匯則一帶而過,這也將誤導學生,因為教師對詞頻、搭配的判斷不可能完全準確。其次,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少有思考的機會,這樣習得的詞匯大多是死板、孤立的,容易被遺忘。最后,課后練習的處理采取簡單的核對答案模式,學生對近義詞組辨析等題目似懂非懂,不能靈活掌握。另一種方法是在講解課文時穿插介紹詞匯。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對整個句子和關鍵單詞、短語進行paraphrase,然后適當補充相關例句。這種做法顯然更節省課堂時間,學生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對篇章、文體的理解。但其弊端同樣明顯,學生對詞匯的習得有限,尤其是核心詞匯,只掌握了文中的釋義而不了解其常用、重要的用法。
基于語料庫的詞匯教學相較前兩種方法更加靈活自主,課堂上教師只起指導協同作用,學生操作語料庫檢索大量真實的語言素材,通過觀察發現語言規則。學習過程也不再是教師單一的講解,而是圍繞學生的小組合作展開,充滿樂趣與挑戰性。這樣習得的詞匯知識不僅真實地道,而且體系性更強,不容易遺忘(甄鳳超,2005),但這樣的語料庫詞匯教學法也并不完美,學習者的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硬件設備等都可能影響實際教學效果。初級學習者面對大量英語語料及各種分析軟件往往手足無措,需要教師花大量時間講解示范,學習者要靈活掌握恐怕也需投入相當的精力(張北鎮、周江林,2012)。所以,要想利用好語料庫詞匯教學法,必須根據學習者、學習環境等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實現形式。
二、語料庫輔助大一精讀課詞匯教學
鑒于這些問題,筆者認為語料庫輔助大一精讀詞匯教學的最佳方法是:教師提前對相關語料進行檢索、篩選、預處理,打印成講義或截圖制成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樣既保留了語料庫數據驅動學習的特點,又解決了上述難題。筆者在詞匯教學實踐中,最常使用規模宏大(目前收入5.2億詞)且檢索免費的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簡稱COCA)作為教學工具,主要手段和過程如下:
(一)高頻詞的發現與學習
任何語言都有高頻詞和低頻詞之分,高頻詞在語言交際中使用率極高。對于英語專業大一學生來說,高頻詞顯然應是他們學習的重點,掌握高頻詞是擴展詞匯量的前提和基礎。目前,COCA語料庫前5000、10000高頻詞列表可供下載使用。為盤活學生高中所學,同時考慮到其平均詞匯量水平,教師可下載5000詞高頻詞表作為參考,并自制精讀第一冊生詞表,將兩表進行對比匹配。結果顯示,第一冊所有生詞中有206個為高頻詞,平均每單元為12個左右。這些高頻詞多為單音節和雙音節詞,并且有許多派生能力強的詞干和可作為復合詞基礎的實義詞。
圖1 精讀第一冊高頻詞匯摘錄
對于每個單元的高頻詞,教師應鼓勵并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具體步驟如下:課前,教師通過COCA語料庫檢索出某一單詞的相關例句,從中篩選其在不同語境中的典型用法,打印為紙質講義;課上,教師不直接講解生詞,而是要求學生分組觀察所給例句,嘗試將其意思分類,總結常用搭配,做小組展示,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以高頻詞assure為例,其在COCA語料庫中的共現語境截圖如下:
圖2 高頻詞“assure”在COCA語料庫中的檢索結果截圖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assure的使用方法有哪些?不同語境中意思有無區別?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總結出以下用法:(1) assure sb. (2) assure sb. that + clause 意思為“向某人保證,使某人放心”;(3)assure sth. 意思為“確保得到”。相較之下前兩種用法比第三種更常用。
(二)多義詞的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生詞在課文中的用法并不是其最高頻的用法,如不適當擴展,學生很難把握其在真實語言環境中的面貌,導致片面地理解、生硬地使用。下圖列舉了一些需提醒學生注意的高頻多詞性詞:
圖3 多義詞課文用法對比實際高頻用法
以精讀第一冊Unit 8的重點詞匯executive為例,文章中用做形容詞,意為“執行的,負責的,行政的”;而在COCA語料庫中,executive的名詞形式更為常用,意為“行政官,經理,執行者”,它在高頻詞表中位于866位,一共出現了47338次之多。因此,教師制作講義時應將詞頻考慮在內,加入課文中未出現但在實際運用中頻率較高的使用方法;或在總結學生學習成果時,進一步強調單詞在真實語言環境中的常用義項,提醒他們靈活運用。
(三)近義詞、詞組的辨析
隨著學生詞匯量的擴大,學習的近義詞、詞組也逐漸增長,如不及時識記,便容易隨意使用、混亂搭配,這將成為學生英語表達的一大障礙。傳統課堂上,教師往往靠字典上給出的少數例句來分析近義詞使用的異同,對課后近義辨析題也不夠重視。對此,教師可利用語料庫豐富的數據資源,引導學生對比近義詞、詞組使用的不同語境,進而完成辨析題練習。如Unit 1課后練習中出現的huge和vast兩詞辨析填空,教師可利用COCA語料庫的“COMPARE”視圖,檢索出與這兩詞頻繁共現的名詞,制作成PPT課件,展示給學生。
圖4 常與“huge”與“vast”搭配的名詞對比圖
通過觀察基于大量真實語料的數據,學生能明顯看到huge既能修飾具體名詞(如hit, fan, eyes等),也能形容抽象名詞(如losses, mistake, step等),表示體積、數量、程度上的“大”;而vast常用來修飾與領域、地區相關的詞(如plains, wasteland, archipelago等),表示面積遼闊。題目迎刃而解的同時,又能記憶多個常用搭配,可謂一舉兩得。
語料庫真實的例句資源同樣有利于近義詞組教學,用以補充教材、字典中例句的匱乏。如Unit 6課后有關agree的介詞搭配填空題,出現的三個例句的搭配為agree with, agree on與agree to。學生普遍對agree with和agree on掌握較好,但對agree to比較陌生。單憑課本的一個例句來記憶詞組顯然是不夠的,故我們借助語料庫查詢agree to的相關例句并展示給學生。可發現如下現象:首先agree to后面可接動詞,意為同意做某事;其次相比agree on,agree to后接的名詞常用“request, plea, demand, proposal”等,意為“通過建議、請求、提議”。自學完畢后,教師可再為學生展示三個詞組的錯誤使用案例,讓學生指出錯誤并改正,從而加深印象。
三、結語
為解決英語專業大一詞匯教學難的問題,根據大一學生的特點,我們靈活地將語料庫方法帶入課堂:教師不必依賴字典、教參等傳統資料,通過語料庫檢索備課便可準確把握高頻詞匯、高頻用法、近義詞匯等僅憑語言直覺難以厘清的語言現象,教學中能做到主次分明,寓教于樂;學生則通過自主思考和饒有趣味的小組討論,摒棄高中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發現未知的真實語言現象,并能鍛煉歸納總結能力,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我國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詞匯量的調查和分析[A].In桂詩春(Ed.)應用語言學與中國英語教學[C].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2]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M].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3]楊立民.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編者說明[A].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vi-x.
[4]Johns, T. F. Should you be persuaded: Two examples of data-driven learning [A]. In T. F. Johns & P. King (eds.). Classroom Concordancing [C]. Birmingham:ELR., 1991.
[5]李余.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海外英語,2011,(4):55-56.
[6]王家義.基于語料庫的英語詞匯教學:理據與應用[J].外語學刊,2012,(4):127-130.
[7]劉安洪,謝柯.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專業詞匯課堂教學模式及效果[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4,(1):81-86.
[8]甄鳳超.語料庫數據驅動的外語學習:思想、方法和技術[J].外語界,2005,(4): 19-40.
[9]張北鎮,周江林.數據驅動學習的課堂實現模式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