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珍
摘 要: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語文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其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組織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語文素養,開啟創新意識。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實踐性,從而提高語文素養呢?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語文實踐 語文素養 提高方法
一、創設情境,在藝術實踐中提高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創造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是語文實踐不可缺少的手段。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情趣,還能使學生在這種適宜的范圍中自主實踐,探究學習,更容易喚醒對藝術的渴求,使綜合素養得以培養。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已深入校園,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或播放音像,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同時提高學生藝術欣賞力和審美情趣。
音樂能培養陶冶學生的情趣,烘托學習氛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與語文內容情感吻合的樂曲,不僅可以使課堂沉浸在某種美妙或悲涼的氛圍中,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舟夜書所見》時,運用一段委婉、動聽的音樂,創設古詩的意境,使學生仿佛看到了河面漾起的層層細浪和點點漁火,激起了學生的吟詩愿望。于是,學生便在委婉的樂聲中吟誦這詩文,感受古詩文的音韻之美。
繪畫實踐也是培養語文素養的一個途徑,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直觀形象地畫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趙州橋》時,我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畫出趙州橋的設計示意圖。這一活動,不僅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了趙州橋的設計巧妙,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繪畫能力和藝術鑒賞力。
二、讀中感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素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痹陂喿x教學中,無論是情感體驗,還是個性感悟,都應該以讀為中介環節。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便無悟,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品味,讀中有感,讀中有悟,以此提高閱讀實踐的能力。
1.以讀為本,加強朗讀感悟實踐。閱讀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能讀起來,但許多卻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教師有讀無導,學生有讀無效。要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閱讀教學必須讀思結合、以思助讀,讀導結合,相輔相成。教師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悟中再讀、讀悟結合,注意讀中理解、讀中品悟,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掌握技巧。如在《橋》的閱讀教學中,把讀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引導學生通過讀來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讀來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讀來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讀的形式多樣,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形式讀。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正確,讀通句子,為進一步學習理解做好準備。在學習課文中的重點句、段,感悟課文中的關鍵之處、精妙之處時,引導學生精讀。在讀中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在讀中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讀中解疑,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閃現創新的火花。
2.分享交流,落實自讀自悟實踐。在語文閱讀實踐中,讓學生有所感知,有所感悟,培養其語感,熏陶其情感是《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主、自悟的閱讀活動中,在與小組其他同學的討論交流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而積累語言。例如在教學《藏戲》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嘗試填空,感知課文的大意;然后讓學生質疑問題,培養學生思考、提問的能力,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閃現;繼而進行研讀、探究解難。學生探究了藏戲的形成與藏戲的演變,在探究中積累了知識,鍛煉了語言。通過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以升華。這樣教學,不僅有效地實現了從外部活動向內部智力活動的轉化,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搜集信息,在課外延伸實踐中提高素養
在語文實踐中,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信息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資料,也是《新課標》向我們提出的一個新要求。例如在學習《趙州橋》時,由于趙州橋歷史悠遠、古老而神秘,對學生而言較為陌生,我先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趙州橋的資料,如圖片、材料、解說詞等。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體會到了一種獨立了解事物的愉悅感,進而通過互相交流,帶動了對全篇課文的學習。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實踐活動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擴大了視野,豐富了知識,而且增強了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
四、尊重差異性,擴大實踐面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有與生俱來的獲取認可被別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分層次,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各種作業的設計都要有目標梯度,要鼓勵每個層次面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做學習的主人,從而讓語文實踐活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活動中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