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世紀以來國內外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研究進展

2016-06-22 01:41:06薛領胡孝楠陳羅燁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年6期
關鍵詞:評估指標

薛領 胡孝楠 陳羅燁

摘要

在梳理了新世紀以來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對生態農業的概念進行了溯源與辨析,系統總結了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綜合評估指標選取和指標體系建立的主要思路,將現有評估體系歸納為EES框架及其拓展和PSR、DSR模型兩類,對評估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指標進行了頻度統計、討論和中外對比。概括了當前研究中采用的權重確定與綜合評估的主要方法并進行了優缺點比較。從農業特征、空間尺度、時間跨度等角度對國內外已有的實證研究進行了分類與總結。研究比較發現,國內生態農業評估在實際指標的選取中,往往將數據易得性放在首要位置,而缺乏對指標之間內在邏輯聯系和指標合理性、有效性的審視,指標體系構建缺乏代表性和概括性。此外,在對生態概念的理解上,現有評估體系對農業生產環節的生態影響挖掘的并不深刻,對石油消耗、電力消耗尤其是碳排放等重要的間接生態影響存在遺漏。最后,針對現有農業生態評估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六方面的建議:①鑒于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廣泛和深入,考察我國和各地區的生態農業需要具有全球視野,應當將農業碳匯/碳源的測度和評估納入到生態農業綜合評估體系中;②評估時應當把握好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③重視對農業生態模式和類型的辨識;④以我國農業發展階段特征作為指標體系設計的基石,避免直接移植國外文獻中的指標體系;⑤注重綜合評估的案例導向性,并結合多源異構數據的優勢來提高評估準確度;⑥注重對生態農業發展和變遷情況的長期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的考量,提高評估的空間尺度和時間跨度。

關鍵詞生態農業;評估指標;指標體系;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X17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6-0001-10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01

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發展,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的矚目成就。而與此同時,糧食生產與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壓力與矛盾也日益凸顯。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超過進口價格,而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更為嚴峻的是,農業生態環境受損嚴重,耕地、淡水等資源緊張,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農業是與自然生態聯系最為緊密的產業,也必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從世界范圍看,經歷了高環境破壞、高資源損耗的石油農業(Oil Agriculture)的階段,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這一詞匯率先在西方產生,對此,西方國家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農業實踐。198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想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因此,客觀全面地對生態農業發展進行綜合評估,不僅事關我國農業生產綜合效率的提升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人類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之一。本文試圖通過比較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的相關研究,提煉總結生態農業評估的現狀和發展方向,以期對我國生態農業評估研究提供新思路。

1生態農業的概念溯源與辨析

生態農業的概念最早出現于德國農學家Rudolf Steiner關于Biodynamic Agriculture的論述[1],強調自然、原始,少人為干預。1970年,Charles Walters[2]創建了致力于宣傳生態農業的Acres U.S.A.雜志,并創造性地提出Ecoagriculture一詞,認為“生態的農業才是經濟的農業(To be economical agriculture must be ecological)”。Albrecht[3]則進一步從土壤學視角對該概念進行闡釋,認為良好的土壤腐殖質才是優質土壤的基礎,應當多施用有機肥,少施用化肥,提出了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概念。

生態農業的概念提出后,學者拓展其內涵,將其闡釋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方面不產生大的、長遠的不可接受的變化的小型農業系統”[4]。我國學者則結合國情和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經驗,提出了自己的概念,認為中國生態農業是在農業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指導下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功能與配套技術,使農業生產與資源保護和資源增殖相結合,使農業綜合效益最佳的一種可持續農業[5],是一種運用生態系統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6]。

應該看到,在歐美國家反思石油農業的大背景下,生態農業這一概念在誕生之初外延就是模糊不清的。同一時期涌現了諸多相似的農業模式,包括自然農業、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等。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的明確提出,又誕生了可持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這一術語。從近年的文獻中看,當前學者們主要爭論集中在生態農業與可持續農業之間。一些學者認為,可持續農業更寬泛,主要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和理念,并非一種具體的農業模式,而是一種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戰略方向[7],而生態農業包含在可持續農業之中,是可持續農業的一種重要的實踐模式[8-10]。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無論是從目的、理論基礎上看還是從方法上看,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除了名稱不同以外幾乎沒有差別[11]。另一些學者指出二者在誕生背景和概念內涵上有較大的差別,可持續農業強調農業模式在經濟、環境和社會多個層面的可持續,而生態農業顧名思義,更突出的是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但由于這兩種概念幾乎同時在我國推廣,經過長期混用與趨同,從實然的角度上說已經完全成為了同義詞[7]。

2評估體系的構建

2.1構建原則與標準

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對生態農業的評估既要考慮農業系統的自然環境基礎,又要關注農業生產中的經濟和生態成本,也要關注其生產效益和生態影響。這使得評估體系的構建成為一個復雜的工作,對此,學者們圍繞原則和標準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討論。

Zhen和Routray[12]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試圖尋找和總結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評估指標,他們認為針對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的現實,評估農業可持續的核心原則應是在長期實現高生產率的同時保持自然資源基礎,尤其是土壤和水資源的存續。也有學者強調靈活理解生態農業概念,認為生態農業不應當局限于明確規定的一類農業生產實踐活動,而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定農業單位的社會、經濟和生態背景,評估生態農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13]。另一些學者從評估尺度角度對大尺度評估提出了質疑,認為考慮尺度問題是選取評估指標構建評估指標體系時的重要原則[14],由于不同地域單元社會經濟和環境狀況千差萬別,農業評估尺度也應當追求空間粒度越細越好,確保評估范圍內的農業條件和發展狀況盡可能相似,從而選定統一的評估指標,而國家尺度的評估指標往往不適用于地方乃至于家庭尺度[15-16]。這意味著,地區農業生產實際可能具體的農業地區可能存在其獨特的氣候、作物和生產模式,在國家或州省等更大尺度上構建的評估體系往往并不會囊括對于這些地區真正重要的評估指標。

從指標選取的具體原則來看,國內外文獻認為指標應當滿足指標可量化、數據易收集、邏輯易理解、對系統壓力靈敏度高[13],簡潔性、充分性[17],獨立性、可比性、可操作性[18-19],和系統性、全面性、動態性、地域差異性,并要求指標反映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特征[17,20-22]。

2.2指標體系與指標選取

2.2.1指標體系的構建

評估體系的指標體系構建在整個評估過程中處于極為核心的地位,一般而言,系統評估的指標體系是由若干個單項指標體現所組成的整體,它反映了系統所要達到的目的功能。對生態農業準確有效的考察,必須建立在建立全面、準確的指標體系基礎之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絕大多數的研究都從經濟(Economy)、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三個維度來設置評估體系框架。由于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研究可持續農業或農業可持續性的學者在設置評估體系時,往往會自然地套用可持續發展的三個維度的目標——環境,經濟社會以及制度,而后在這三個類目之下設置相應的具體指標。陳杰、胡秉民[23]、李竹[24]、姚婧婧[25]、袁久和[26]等學者在這三個維度之外,又單獨設置了人口模塊或資源利用模塊,屬于EES框架的一種拓展。應該說,生態農業綜合評估體系的EES框架是將可持續農業和生態農業視為近義詞,其依據在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6]。

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即“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提出的研究環境問題的框架體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SD)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DSR模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即“驅動力—狀態—響應”模型。無論是PSR模型還是DSR模型,都廣為環境問題的研究者所用,這在生態農業研究領域也不例外[27-30]。

晏路明[31]構建了包括總體層、狀態層、基準層、變量層、要素層等5個層面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框架,劃分出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平、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農業經濟穩定水平等評價模塊。鄭軍、史建民[32]以“主體—要素—組織—產品—效益”為框架設置了評估指標體系,囊括了農戶、農業龍頭企業、消費者和政府等主體,資金、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生態農業組織的網絡結構、成員協作程度、制度環境,農產品的成本、質量、差異化程度和生態農業帶來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

2.2.2主要評估指標

評估指標體系應當全面反映被評估問題的主要方法,但冗長龐大的指標體系本身也會對評估結果產生不利影響,羅列過多指標會使得選題額度指標體系雷同,很難體現出評估選題的個性。因此,在基本能滿足評估要求和給出決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研究者往往面臨一個重大的挑戰,那就是如何建立從大量的指標當中成功選擇具有可操作性,數據易得,并且符合評估目的的指標項。

長期以來,由專家學者來評判應當采用何種評估指標是世界范圍內選取評估指標的普遍做法,而這種指標選取因專家學者可能缺乏對具體地區實際生產的深入了解而受到詬病。根據Bell和Morse[33]的劃分,指標選取的圍繞不同主體不外乎兩種范式:自上而下(Topdown)或自下而上(Bottomup)。前者的評估指標由專家、學者和研究人決定,而后者由“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決定,如從事具體生產、了解地區農業情況的農場主。Roy和Chan[34]歸納了近二十年來學者在農業可持續性研究中的指標選取方法,發現絕大多數文獻中的評估指標都源自專家評估、文獻總結或作者個人觀點。指標選取采用自下而上方法的典型是LópezRidaura[22]和Roy[34]等人的研究,他們在牧場和區域尺度上采用了利益相關者評估的方法來確定評估指標、檢驗評估指標甚至直接打分。另外,大尺度上構建的評估體系對具體地區不適用的問題引發了一些學者對指標選取主體的思考,他們認為專家學者選取的指標對于本地實際而言未見得可靠和有效[15,35]。

總之,從國內外生態農業評價指標來看,文獻中所涉及的評價指標可以分為環境、社會-經濟、法律制度三個大類,10個小類和38個具體計算指標(見圖1)。

為把握生態農業綜合評估中的最重要的一些指標,這里對30篇有關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的國內代表性文獻所采用的評估指標進行梳理和統計,按頻度高低篩選出了20個最常用的評估指標,如圖2所示。

圖2中的20個指標中,最高頻率為0.47,即30篇文獻中有14篇使用了農村人均純收入這個指標;最低頻率為0.17,即30篇文獻中有5篇使用了城鄉收入差異系數這個指標。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指標絕大多數都是直接從統計數據而來的客觀指標,如農村人均純收入、單位土地化肥施用量或總量、森林覆蓋率等。少量是由客觀數據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得來的指標,如恩格爾系數、城鄉收入差異系數。為了能簡便地進行定量研究,絕大多數學者選用了可直接從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等途徑得到的客觀數據,且具有評估體系龐大、指標數量龐多的特征。大多數學者建立的指標體系包含各類指標達15個以上,也有不少學者的指標體系涵蓋的指標高達30個以上。可以說,我國學者的綜合評估研究在實際的指標選取中,呈現出明顯的把數據易得性放在首要位置的傾向,而指標合理性和指標有效性被置于相對次要位置,缺乏對指標之間內在邏輯聯系的審視。同時,這種傾向還致使評估體系繁冗龐雜,指標缺乏代表性和概括性,評估體系的構建有相當的隨意性,而沒有緊緊圍繞和把握生態農業的本質。

需要指出的是,中外研究在指標選取上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國外研究除了土地生產率、農藥和化肥使用情況、農業機械化等客觀指標,還有很多具有價值導向的指標,人文色彩濃郁。如Saifi和Drake[36]采用了糧食安全與糧食品質、食品安全與生物資源等指標,Dantsis[16]采用了農場管理、農業生態管理等指標,Guttenstein[19]采用了生物多樣性指標,而Roy和Chan[34]采用了農業作物多樣性和碳排放等指標。這些指標中很多是無法從統計數據中直接獲得的,需要進行大量實地調研和訪談,增加了研究的工作量和難度。但是,這樣的指標無疑更能體現生態農業的價值取向,更富有人文關懷與生態關懷。

除此之外,在對生態這個概念的理解上,我國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研究過于注重農藥、化肥、地膜、污水排放和水土流失等直接生態指標,而諸如石油消耗、電力消耗尤其是碳排放等間接生態指標卻被普遍地忽視了。例如,很多學者的評估體系雖然包含農業機械總動力這個指標,卻是作為衡量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正向指標來看待的[37-38]。事實上,農業機械化在大幅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消耗了石油帶來大規模的碳排放,還附帶了廢油廢氣等生態污染。碳排放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外部性之一,卻并沒有體現在評估體系中。說明現有研究對農業生態系統尚缺乏一個完整而細致的整體認識,對農業生產環節的生態影響挖掘得并不深刻,有重要的間接生態影響未捕捉到,從而使得重要指標被遺漏。

3評估技術與方法

3.1權重確定與測度

在具體實施綜合評估過程中,如何有效的通過設置權重,從而集成多個因素形成指標是尤為關鍵的一步。綜合評估的每一種方法,都面臨著指標間不可公度的問題。這一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以何種方式區分各種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二是按照什么規則進行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顯然,生態農業的綜合評估涉及諸多指標,而構建多指標綜合評估模型必須先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從現有的文獻上看,現有研究文獻主要采用三種方法,德爾菲法(專家法)、層次分析法和統計方法(見表1)。其中,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都一定程度需要研究者根據各個指標的主觀重視程度賦予權重,尤其是前者。而統計方法則主要根據指標自身的數據統計特征來確定相應的權重。

從當前的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研究所使用的權重確定方法來看,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二者結合是研究者使用最多的主觀法。相比客觀賦權方法,主觀賦權存在人為主觀臆斷帶來的偏差。部分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的文章對于權重的專家打分來源都存在交代不清的現象,“根據專家打分構造判斷矩陣”或“請相關領域專家填寫判斷矩陣表”等含糊描述在國內文獻中較為常見。這種表述既不聲明專家是否來自研究區域本地,也不聲明專家類型是學者和研究人員、政府部門負責人還是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更沒有說明專家數量和問卷表格的回收量,對采集的專家打分數據的質量也沒有評估。這些重要的專家信息和技術細節在研究中的缺失使得權重確定過程不夠扎實嚴謹,大大削弱了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的可靠性。

相比主觀賦權,客觀賦權具有兩大顯著優勢:一是根據各項指標的客觀數值來確定指標權數,避免了主觀賦權的人為主觀臆斷帶來的偏差,二是僅需準備指標數據和常用統計軟件即可快捷操作,投入人力極少,省去了聘請專家、發放問卷等繁瑣的工作。但客觀賦權法和主觀賦權法比,缺點主要在于高度依賴具體數據樣本,通用性差。客觀賦權權重大小完全取決于樣本的數據特征,可能與指標在具體研究中的實際重要程度相差較大,且無法體現出研究者對各指標不同的重視程度和價值傾向。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評估涉及制度、法律等指標上,設計一個合意的客觀賦權體系較為困難。

3.2指標綜合與評判

在確定了指標權重之后,如何構建綜合評價函數也是研究者往往面臨的挑戰之一,絕大多數學者采用綜合指數法或是主成分分析法來計算綜合評價值,最終求出綜合評價值進行排序或分級[18,23,26,37-40]。面對大量難以定量的指標,也有學者采用模糊綜合指數法或灰色聚類法,應用模糊關系合成原理,對幾項分指標劃分評價等級后,采用模糊線性加權和得出總體的生態農業評級[41-42]。一般的線性加權和法與模糊線性加權和法的區別在于前者將處理過的客觀數據加上權重后直接求和得到綜合指數,而模糊線性加權加入了人為的判斷,根據各指標的客觀數據或主觀感知,分別給出單項指標的評價等級,而后經過線性加權,得出綜合的評價等級(見表2)。

線性加權和法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在于,加總后的綜合指數含義較為模糊,在數值上缺乏參考標準,在什么范圍內分別處于較優、中等或較差水平無從判別,在解讀生態農業的整體狀況時存在困難。因此在已有文獻中,研究者通常選擇若干個地區的綜合指數進行一個相對水平的排序比較[23,37],或觀察同一個地區在時間序列上綜合指數的變動來解讀其發展趨勢[26,38,44]。也有部分學者根據綜合指數的數值直接得出判斷或自行指定參考標準[18,39]。例如,定義生態綜合指數在0.8以上為優質生態農業系統,0.7-0.8為良好生態農業系統,0.5以下為非生態農業系統。這使得類別識別的可靠性存在值得商榷之處。由于綜合指數所處的數值范圍,很大程度上與指標體系的設計和數據自身特征密切相關。因此,在尚未對整個數據樣本以及綜合指數的分布特征進行詳盡闡述的前提下,直接根據綜合指數的絕對數值來下論斷并不可靠。

而模糊線性加權和法在綜合評估前對單項指標的模糊處理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由于單項指標含義明確清晰,根據常識確定好與壞、優與差的隸屬度較為容易,可靠度也更強。先對單項指標進行初步評級再求加權和,能夠有效地規避指標體系設計和數據特征導致的綜合指數的數值分布不均勻的問題,降低了解讀與評級的難度。當然,模糊綜合評價也和所有包含人為主觀判斷的方法一樣,可能有人為主觀臆斷帶來的偏誤。

此外,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和能值分析法在衡量系統綜合效率方面有優勢,引發了一些研究農業系統綜合效率的學者的關注。胡曉輝、黃民生[43]采用能值分析法,借助GIS進行可視化處理,評估了區域農業系統發展現狀以及內部空間差異情況。吳小慶[44]等人運用AHP-DEA模型,在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環境影響的基礎上計算了農業生態效率。劉應元[45]等人運用數據包絡分析中的非徑向非期望產出模型(SBM),將農業碳排放量作為生態產出引入指標體系,計算了生態農業綜合績效值。

4綜合評估實證研究

對生態農業研究的討論熱點除了對概念的爭論、模式的探討、和評估體系構建之外,國內外研究者也展開了對生態農業的綜合評估的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可以按照農業特征、空間尺度、時間尺度歸納為三大類:

在研究對象具有鮮明的自然特征或者明顯的農業類型基礎上,部分生態農業綜合評估體系和指標可以推廣至自然基礎相似或農業類型相同的其他地區,例如Thanawong[46]等人對泰國東北部水稻生產在雨養和灌溉兩種模式下的生態效益做了比較研究,發現灌溉僅在旱季才有提升產量的作用,卻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得出在該地區雨養農業生態效益更高的結論。Gardner[47]等人選取亞馬遜流域東部的緊鄰的兩個城市Paragominas和SantarémBelterra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兩個城市農業土地利用和景觀地貌的不同帶來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影響。國內學者關注到的典型地區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21,48],長江三角洲[20,42],三峽地區[49-50]、海南、云南等熱帶地區[51-52]等。

按空間尺度來看,可以分為國家尺度、省域尺度、市縣尺度和較為微觀的農場或農戶尺度的研究。國家尺度方面,Hoang和Alauddin[53]以農業水和土壤的氮流動和氮平衡為指標,評估了OECD國家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效能,并做了國家間的比較。由于國家間農業基礎和發展水平差別大、數據統計口徑迥然不同,可用的共有指標很難選取,國家尺度的研究非常少。省域尺度的研究相對較多,研究省份包括陜西省、四川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南省等等。其中彭念一[37]綜合評估了全國31個省的農業生態環境,劉應元[45]評估了30個省的生態農業績效。

大區域尺度的研究最明顯的問題在于地域單元過大,無法考慮內部的差異性,政策建議不具有針對性。因此,縮小研究的空間單元,能夠使得研究更加有意義。市縣尺度上地區內部同質化強,農業特征易于總結,可比度高,絕大多數學者選擇以市縣為地域單元進行研究。其中,有的選取單獨一個市縣進行單樣本研究[23,25,36,40,44];有的對兩個或多個個相鄰或相似市縣進行比較[20,31,42,47-48];還有的選取一個行政區域或地理區域范圍內的全部或大量縣市,如福建省67個縣[43]、重慶三峽經濟生態區[50]、海南省18個縣市[52]等等。由于數據可得性問題,從農戶、農場等微觀尺度進行的生態農業綜合評估較少,典型的研究有Sharma[54]以印度東部150個農場為對象展開的時間跨度為60年的農業可持續性評估和Thanawong[46]對泰國東北部43個家庭農場的進行的水稻種植生態效益評估。國內尚未發現微觀尺度的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研究。

從時間尺度上來看,現有文獻中,采用截面數據進行生態評估的文章最多,這是因為截面數據,尤其是單年份截面數據,最易獲得,也不會面臨統計口徑變化等問題[37,39,43,50,52]。也有部分文獻采用了時間序列或者面板數據展開了長時間跨度的研究工作。例如徐夢潔[20]、李竹[24]、姚婧婧[25]、吳小慶[44]、袁久和[26]、劉應元[45]等研究者采用了跨度為10年左右的數據。大多數使用了時間序列數據或面板數據的研究中跨度都在10年左右,只有少數學者采用了10-15年的數據[38,46,54]。

5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研究存在的幾個問題

盡管現有生態農業評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正如上文所分析,目前發表的文獻仍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和不足,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和梳理。從上述文獻梳理中可以發現,迄今為止,國內相關研究成果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

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農業碳匯/碳源考慮不夠。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廣泛和深入,考察我國以及各地區的生態農業就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其中農業碳匯/碳源的測度和評估是不可忽略。比如,以大型農用機械和化肥農業為代表的農業投入要素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據的地位不斷上升,這就導致農業越來越依賴于現代工業和不可再生能源,引起農業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增加溫室氣體排放。而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本身存在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夠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具有固碳和增加土壤儲碳量的作用,提高地區內部碳匯水平[55-56]。這項工作是考察生態農業外部性的重要參考。遺憾的是,以往的生態農業評估并未加以全面考察。

二是沒有把握好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的關系。實際上,我們今天討論生態農業,絕非回到原始的農業生產狀態,而是一方面我們需要從單位土地中獲取更多的農業產出,以更集約的各種農業生產要素及其優化配置來獲取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來滿足日益增上和升級的生活和生產需求;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更為環保生態地處理好人地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盲目依靠擴大要素投入增加產出的方法實際上以增加成本作為代價,是一種難以為繼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生態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必然要求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出的內涵式農業發展方式。因此,農業生產效率應該成為生態農業評估的重要指標,而近年來有關我國各地區多年期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的研究[57-58],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重要的評測維度。

三是綜合評估中缺乏對農業生態模式和類型的辨識。現有研究在完成了綜合評估后往往僅停留于做出一個區域的橫向排序,或者在時間序列上觀察區域單元自身的發展趨勢,而缺乏對農業模式和類型的識別與發展特征的定性。在已經對生態農業做了大量的評估后,幾大問題亟需回答:何種農業具有“強生態”的特征,在保證農業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不僅沒有破壞生態環境,還創造了生態正外部性?何種農業具有“弱生態”的特征,生態影響較小且較易治理和彌補?何種農業具有“不生態”的特征,對生態環境破壞很大,損失很難挽回,經濟效益又不可持續?生態農業綜合評估研究最為關鍵的現實意義在于引導生態農業的發展,摒棄“不生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弱生態可持續”的農業,并鼓勵推動“強生態可持續”農業的發展。而現有研究僅僅滿足于分析某地或多地的農業后得出一個評價結論,而缺乏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剖析和總結。

猜你喜歡
評估指標
“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研究
監獄安全防范綜合管理系統效能評估指標體系分析
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商譽價值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探析檔案安全風險評估中的元評估
檔案管理(2017年1期)2017-01-17 19:17:10
以評估指標為依據,構建教學質量標準體系
東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0:07:39
商業零售企業消費者滿意度評估指標模型構建
企業高層次人才評估指標機制研究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9:14:31
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評估指標體系的設定與評價
理論導刊(2016年10期)2016-10-26 13:26:52
行業型高校就業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初探
考試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7:32:15
中西方對比視角下我國公務員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探究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4:25: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夜夜操国产|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草逼视频国产| 久久毛片基地|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婷婷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精品一线天|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制服丝袜 91视频| 理论片一区|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亚洲精|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一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网站|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好吊日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jizzjizz视频|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99久视频| 嫩草国产在线|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色婷婷成人| 玖玖精品在线|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久久五月视频|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精品91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99精品影院|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AV色 综合网站|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亚洲视频无码|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第5页|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