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太東
【摘要】語文教學藝術是指在教學課堂上能運用藝術化的手法去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審美認知,促使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學的藝術化不只是僅僅針對語文,而是一種更加全面的、調動多方面的藝術性的教學。本文主要針對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性展開論述,圍繞當前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教學方法的藝術性和創新性、利用新媒體增強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從而培養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能力,使教學效果和目標得以很好地實現。
【關鍵詞】語文教學 藝術性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50-02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語文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答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其素質教育。高中語文教學往往呈現出“條理化”、“科學化”的傾向。這種教學的傾向使語文教學顯得呆板,缺乏靈活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情緒。語文教學如何教已經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本文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藝術的教學、創新的教學、靈活的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讓其對問題有更深的思考和研究,這是每一個教師的任務,也是語文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謂教學的藝術性,應該是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其更好地進入語文學習中。語文教學的藝術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一定要能吸引學生,講課要有藝術性。這些藝術性的言語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去品讀文本,從而獲得人生的感悟。在組織教學語言時,教師要將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讓學生能夠聽得懂??梢赃m當用一些美的語言,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運用新媒體增強學生的藝術感知力
多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尤其是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為主,現在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將教學的內容以圖畫、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更富有藝術之美和藝術之魂。眾所周知,審美感知是人對于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多媒體在教學中能夠起到這種激發美與喚醒美的作用,可以說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如在講解王維的詩歌《山居秋暝》時,可以用圖畫的形式來展現隨著作者前行所看到的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從而喚起學生對美的認知。
三、課堂氣氛起承轉合的藝術性
課堂是教師講課的主要場所,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平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語文教學具有“起承轉合”的過程性。
“起”就是指在教學正式進入之前的導語部分要設置懸念,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起他們對課文的興趣。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一個別具匠心的導語設計,不但可以更快地將學生引入課堂,而且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始終關注文章中事件的發展。這樣就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效率。
“承”就是承接,也就是對導語部分內容的一個講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傳統的講授與現代多媒體的展示相結合,給學生以美的沖擊,時刻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能保持著很大的興趣。讓學生的情感隨文章主旨的深入不斷深化,最終以一種“生機盎然”的氛圍反映在課堂上。
“轉”就是轉折,就是換個角度來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這與電視中的切換鏡頭一樣,能讓學生的思路為之一換,也能使他們之前關注的問題,比如在導語部分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稗D”實質上有探究性學習的傾向。我們所說的探究性學習,不是簡單地將教材上的內容講給學生,而是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去編造自己的故事。在“轉”的過程中,也不宜轉折太大,讓學生接受不了,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要從整體上去把握教學的進度,設計適當的轉折,讓學生覺得很有意思,愿意繼續去探索。
“合”則是對教學課堂內容的總結,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不能無限地拖延,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合”則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綜合,是對內容的一個整合,這樣做既照顧了當初的起,也為新的課文的講授做了鋪墊和引導。“合”更能體現一個教師對課堂藝術的把握,實質上起到的是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藝術性,是與語文課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緊密關聯的,與教師的自身素質、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其審美能力和審美感知,讓他們對語文有更好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周月芳.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言語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研究[D].蘇州大學.2007(09)
[2]陳家祥.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藝術性探析[J].吉林教育.2010(07)
[3]楊鶴亮.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藝術性[J].學周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