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宗楠
【摘要】學習數學應該是一種體驗、一種理解的過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讓學生體驗知識。讓學生在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體驗數學的色彩,感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關鍵詞】親歷 挖掘 解決 問題 感受 數學 魅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43-01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數學教學應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與探究的中心,學生成為主體,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探究等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一、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數學價值
課本上的數學知識保留了精煉的、本質的邏輯結論,其知識形成全過程往往被簡化了。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創造性的設計,優化教學內容。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不必直接給出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可先引導學生大膽提出猜: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聯(底和高)?有什么聯系?然后在小組中討論、探究:“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已經學習過的圖形?”“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這樣給了學生探究與討論的時間、空間。最后在“剪、平移、拼”的活動中得出: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然后平移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寬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由于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整節課學生先大膽猜測,再主動探索,自主建構,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實現數學價值
生活是知識的豐富源泉。本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有效地為生活服務的理念,所以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大膽重組教學內容,讓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活動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課伊始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學生:出示學生熟悉的圖形(蝴蝶、蜻蜓、飛機、金杯等)的一半,讓學生說出另一半,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慣性思維,學生會很快就把另一半補充完整。教師即時追問:“為什么這樣想?”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因為這些圖形的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樣。”接下來引導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讓學生對折后發現:這些圖形沿著一條線對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
三、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數學價值。
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數學資源,教師要用一種開放的、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讓學生走進生活,讓數學學習活動充滿生活與時代氣息。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科學設計應用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去學習,在實踐中去感知。使學生能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數學的魅力與作用,真正地領悟數學的內涵,提升數學應用的價值。
如教學《近似值》時,可以通過設計這樣的實際問題:①小強的媽媽要將2.7千克香油分裝在一些玻璃瓶里,每個玻璃瓶裝滿油0.5千克,需要準備幾個玻璃瓶?(用進一法求商的近似值);②王阿姨用一根 25 米長的紅絲帶包裝牛奶禮盒。每個禮盒要用 1.5 米長的絲帶,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包裝 17 個禮盒,絲帶夠嗎?(用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③一種圓柱形油桶,底面的周長是18.84分米,高是0.8米,做一個這樣的油桶至少要用鐵皮多少平方米?(得數保留整數)。通過對比練習后強調: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適用于一般情況,在解決問題時,有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有時要多一點,有時要少一點。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去尾法、進一法、四舍五入法”的正確運用。這樣的設計使數學思維與生活實際交融。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讓學生體驗了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又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總之,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獲得適應未來社會所必須的重要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領悟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數學的魅力與作用;讓數學學習活動介入學生的心靈活動、生命活動;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