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礦地質學》是高校非地質類專業(采礦工程、安全工程等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程,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與煤礦基建、煤礦生產有關的地質知識,培養學生閱讀和使用各種地質資料的能力,為煤礦設計生產各階段服務。本文通過分析該課程的特點,以此來探討新形勢下該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煤礦地質學》 課程改革 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中國礦業大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一般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55-02
前言
《煤礦地質學》是一門集地質研究、生產實踐于一體并與煤礦生產緊密結合的專業基礎課程。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煤炭技術和煤炭工業的發展,我國煤炭工程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很多高校都在逐步對該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來培養專業的煤礦人才,雖然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根據現實情況來對當前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仍是《煤礦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的客觀要求[1]。
一、《煤礦地質學》課程特點
1.教材內容豐富,但學時少。《煤礦地質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把礦井地質知識和煤礦生產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它的主要課程內容包括:地質作用、古生物與地層、煤礦地質勘查等等。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習目的、側重點及專業培養目標等的不同,所以課程的學時往往安排的比較少。在我校,采礦工程專業總學時被壓縮到56學時,其中講授課和實驗課分別為40和16學時,并有1周的地質認識實習;而安全工程專業總學時也為56學時,但是沒有地質認識實習。但是由于教學內容多及學時的限制,所以教學內容一般側重于解決礦井各種地質問題的應用地質工程技術部分,而培養學生的目標一般是用理論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2]。
2.綜合性、特色性、實用性強。《煤礦地質學》的綜合性比較強,它涉及到礦物學、古生物、構造地質學等等多個學科。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該功課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相當嚴格。該課程具有很強的煤炭特色,因為它與煤炭的生產是緊密聯系的。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專業的高級人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的能力,因此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二、《煤礦地質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1.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不僅可以激發人的激情、挖掘一個人的潛能,而且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所以,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放在首位。一直以來,地質行業都普遍存在條件艱苦、待遇不高等問題,所以社會上對地質行業的評價相對偏低,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得很多學生由于基礎知識的不牢固進而導致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不足。所以,在課堂的教學中,通過一些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通過收集各地風景名勝來講解地質的演化,不僅可以繼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可以鼓勵他們接觸感興趣的領域。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2.教學內容的改革。精品課程是《煤礦地質學》改革的目標,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吸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傳統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培養方案,在課程方面做出以下改革:
(1)務實基礎,突出重點內容。在任何教學中都應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煤礦地質學》也不例外。在該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應該把地層、礦物巖石、地質構造三部分作為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重點。這也是非地質類專業學生學好該課程的基礎和關鍵。同樣的,《煤礦地質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所以在課時分配上也應該相應的增加課程實驗的內容。至于地球的基本知識等章節,只需簡略介紹便可。
(2)教研結合,吸收最新研究進展。把基礎性與前沿性相結合,是《煤礦地質學》精品課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把最新科研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能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也能積極參與課程研究。這不僅可以務實學生的理論基礎也可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方法的改革。
(1)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融合為一體。對初學者而言,《煤礦地質學》的基礎內容是非常乏味枯燥的,但這又是學好該課程所必需的。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把教學內容和實驗分開進行,但是由于學生在課堂上接觸的知識比較乏味,所以難以理解所學的內容。所以該教學方法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相反的,如果把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直接觀察和接觸礦物、巖石等模型的同時進行相應的內容講解,把抽象的概念和知識變得直觀、簡單。這既能把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余時間,學生也可以到實驗室來加強對標本的識別和鑒定來強化記憶。這種教學實踐在廣大師生中得到了普遍的認可[4]。
(2)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和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如何創新教學方法是我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雖然很多高校已經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具體的應用中還是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來做相應的調整,比如:通過實例教學法來講解“影響煤炭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通過設疑法來講解“礦井水文地質及預防水”,通過問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等等。所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4.實踐教學改革。實踐的環節對于《煤礦地質學》這一課程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實踐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學習基礎性的內容時,通過實踐的訓練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鑒定和識別常見的造巖礦物、含煤地層中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和三大巖石的主要代表等。
(2)在實驗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先對學生的總體實驗提出具體的要求,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操作實踐,在此過程中把學生的討論和老師的有意識引導充分的結合起來,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加強課堂識讀圖件技能的鍛煉,不斷提高學生有效使用各種地質圖件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講授基本的作圖技能,而且還要重點講授編圖資料的收集過程、資料處理等內容,強調學生對圖片的實際應用,課外要求學生獨立的進行一些礦井地質主要圖件的編制。這樣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圖件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授該課程時,要結合《煤礦地質學》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來授課,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同時提升實踐的能力。通過《煤礦地質學》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和實踐教學的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福美,吳超凡,吳志杰.《煤礦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龍巖學院學報,2011,29(2):105-108.
[2]徐宏杰,胡寶林,楊景芬,劉會虎.”煤礦地質學”課程教學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探討[J].大學教育,2014,(7):119-120.
[3]高蓮鳳, 張振國, 韓秀麗,等. 《煤礦地質學》課程建設[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2(4):74-76.
[4]楊曉娜, 黃波. “煤礦地質學”課程教學淺談[J]. 課程教育研究, 2012,(29):71.
作者簡介:
王猛(1982-),男,山東鄒城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煤與油氣地質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