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棟
摘 要: 中職語文教學一味突出“工具性”,強調與專業的對接和服務,而忽視本質上的“人文性”。中職學校學生基礎差,歷史意識淡薄。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加強歷史滲透,悄無聲息地把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融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中職語文教學夯實底蘊、體現趣味、提高質量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 中職語文 人文教育 歷史滲透
傳統語文教學忽視“人文性”,片面放大“工具性”的短視行為,導致語文課堂嚴重“缺鈣”。中職語文教學中,尤其不能片面強調語文學科的專業對接,而忽視語文課堂的人文底蘊。在培養學生“匠心精神”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的人文回歸顯得正當其時,而把視角投向豐富的歷史資源,讓語文課堂獲得更多源頭活水,不僅能彌補中職歷史課程設置的缺位,更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深刻、靈動飛揚。
一、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豐富的內涵,為滲透歷史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語文”作為成熟的學科概念,是以人文內容為基礎的。語文學科中既有反映民族優秀文化的《蘭亭集序》,又有體現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米洛的維納斯》;既有展現人性之光的《一個人的遭遇》,又有追悼將士、寄托哀思的《國殤》等。可謂博大精深、氣象萬千,這些都為語文實踐教學滲透歷史教學提供了可能和基礎。
2.語文學科不是孤立的學科,沒有歷史適時有效地參與,語文學習將失去厚重和底氣。語文課不是文學課,也不是語言課,語文課培養的是人文素質。簡單地把文本感悟視角局限在段落劃分和思想感情歸納上,不免無形中剝蝕文本學習應該達到的厚重。同時,語文學科不是“孤家寡人”,文史本來不分家。如對一些史學名著選段的文言文研讀,不恰當滲透歷史,未免是一種隔靴搔癢的認知。
3.中職生基礎普遍差,歷史知識欠缺,歷史意識淡薄,凸顯語文教學滲透歷史的重要性。無需諱言的是中職生生源基礎較差,知識積累欠缺,許多中職生對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都缺乏基本掌握。中職學校一般不會開設歷史課程,面對這種窘狀,語文教學就應適時巧妙滲透歷史,責無旁貸地承擔起補充歷史知識和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任務。
二、滲透歷史的實際運用
1.背景介紹歷史切入不可缺失。白居易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語文文本閱讀教學中,寫作背景的介紹無疑是首位的。現行語文教材中一些文本背景久遠,遠離學生年代,尤其一些打著鮮明時代烙印和作者在特殊背景下寫就的文本,更應該給學生講清說透,進行恰如其分的滲透、解讀和品評,感悟文本傳遞的時間記憶和歷史情感。如《想北平》講述作者在戰亂的歲月中身處異地,思念他摯愛的家鄉——北平。如不在介紹作品前,引入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對我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也已簽訂,華北危急、北京危急這一特殊歷史背景,學生就很難理解作者為何想北平憂心如焚,念家鄉情深意切,字里行間流露的作者民族憂患意識就無從說起。因此,一些具有特殊歷史背景的文本,加強歷史滲透介紹,是把握全文、理解主題的前提和基礎。
2.人物形象因歷史坐標而生動。“不同社會環境里的藝術典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歷史的印記,具有獨特鮮明的時代感”。馬克思評論魯濱遜的形象時告訴我們,魯濱遜苦于經營、勤于開拓和擴張的創業精神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性格。不論是文本中的典型人物,還是文本的作者,都無疑深受特定歷史環境和際遇的深刻影響。唯此,人物形象才顯得愈加生動,作家的創作才會愈加讓人感同身受。如講解《一個人的遭遇》,只有把視角回溯到硝煙彌漫的二戰,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形象才會立體生動,才能深入理解其悲劇命運產生的歷史根源。如學習《將進酒》時,需要師生共同感知李白特殊的歷史遭際和命運:李白被排擠出長安開始云游后的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多次與友人岑勛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抒發滿腔不平之氣。
3.歷史滲透深化教學內容。語文教材中一些具有濃厚歷史背景的文言文,不僅是語文學習的珍貴資料,而且是生動的歷史文本。因此,對這類文本的處理不僅是簡單的歷史滲透,而且應以充實的史料豐富課堂,實現潤物無聲的“以史續文”。如節選自《史記》的《鴻門宴》,課文本身就是歷史文本,故事性和史實性很強,教師需把節選部分的前因后果,以歷史故事形式給學生適當補充,秦末風起云涌、英雄輩出的動蕩年代躍然于課堂之中,文中人物項羽、劉邦等歷史人物更加立體。文章即歷史,教師不僅要把課文講透講清,更要超越課本,穿越歷史,刪繁就簡,實現文史的有機融合和巧妙滲透,讓學生在故事中吃透歷史,學習文言文,提高語文課堂的質量。
4.關注歷史提升和寫作厚度。歷史素材是寫作中的重要材料,關注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歷史文化,透過歷史反觀當下,運用歷史佐證觀點,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提煉出契合主旨的典故和人物,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多一分理智的人文關懷,從而加深文章的人文厚度,增強文章表達效果。如寫作關于“尊嚴”的議論文時,選材時可以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歷史:尊嚴是人格的寫照,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扔下烏紗,辭官歸園是“尊嚴”;尊嚴是國格的高揚,蘇武堅拒匈奴誘降,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是“尊嚴”;尊嚴是對使命的堅守,林則徐毅然踏上謫居之途,淡然吟出“豈因禍福避趨之”也是“尊嚴”。
三、 正確認識語文文本與歷史滲透的關系
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語文課堂終究是以語文為主角的,語文是本,歷史是末,切不可本末倒置。歷史滲透是方式和途徑,究其目的是為學生更深入理解語文文本,提高語文水平和人文素養服務的,信手拈來、恰如其分地運用歷史知識,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深厚學生人文底蘊的一股春風,是充盈語文嶄新天地的一腔風骨。加強歷史滲透,實現文史相得益彰,更是一名語文教師不斷思考和踐行的命題。
參考文獻:
[1]李壯鷹.中國古代文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陸貴山,周忠厚.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2).
[3]徐麗卿.融史入文 文史結合[J].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