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
摘 要: 本文重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通過內在的活動積極思維,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生自身的質疑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問的勇氣、問的方法、問的能力,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學 質疑能力 培養策略
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常常看到這種現象,新授之后教師問學生:對剛剛講的知識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通常都沒什么問題,這里的“問”純粹是走過場,沒任何意義。質疑,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據自己現有的學習能力,提出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的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問、生生互問,讓學生在質疑、交流、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問的勇氣、問的方法、問的能力,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一、在氛圍熏陶下敢問
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關注和贊賞,贊揚他們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如一位老師在設計《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一課時,首先展示一幅2008年奧運會上令中國人難忘的女子四人雙槳奪金的激烈場景,然后多媒體演示讓船槳四個支點處出現一直線,并與船槳所在直線交于支點,并隱去背景圖,呈現出“三線八角”的圖形。然后創設以下質疑情境:1.從角的頂點和角的兩邊觀察具有共同頂點的對頂角和鄰補角有什么位置關系?2.女子四人雙槳的完美配合,每一支船槳所在直線與四支點所在直線都交成四個角,如果你是教練,你會關注哪些角的關系?3.類比對頂角和鄰補角頂點和角的兩邊的位置關系,教練關注的這些角又有什么關系?這樣創設質疑情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在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的設計中,可先讓學生用不同的三根小棒搭三角形,當學生發現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時,就產生質疑:怎樣的三根小棒才能搭成一個三角形,這又從何入手研究呢?這時教師再適時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可采用先讓兩根木棒長度不變,讓第三根木棒變化的研究方法,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操作探索,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在兩邊不變的情況下,三角形的第三邊應大于兩邊之差,而小于兩邊之和”的結論。由此可見,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于質疑。
二、在方法習得中會問
我們要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但更應該讓他們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每個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一概念的教學中,為了鞏固這一概念,我讓學生畫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結果一大部分學生竟然畫成了三邊的中線。這說明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混淆不清,于是自然引發了對這兩個概念的本質的差異的質疑。當學生明確了前者是直線后者是線段時,再對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四個要點“垂直”、“平分”、“線段”、“直線”進行質疑:“定義中如果刪去垂直可以嗎?”“如果說將線段改成直線可以嗎?”“直線有多長?怎么平分?”“三角形的中線中的兩個端點分別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質疑,老師與學生互換角色質疑的手段使學生充分領會了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我們應該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教師為學生積極思維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讓每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發展。學生以提的問題越多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在努力尋找答案的同時,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質疑問難能力也隨之逐步提高。
三、在自我思考中解問
疑問只是思考的開始,有了疑問才能引導學生思考解決,才能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大膽表示出自己的意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有一次,一學生問老師:“為什么把整數和分數稱作有理數?”老師回答:“這是數學上的規定,沒有為什么!”其實整數和分數稱作有理數也是有原因的,這是翻譯上的一個差錯,“rational number”這個單詞,日本人把它譯作了有理數,我們又從日文譯成了中文。而老師這樣回答,實在太遺憾了。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都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提倡、鼓勵、引導學生質疑,運用不同的形式啟發學生解疑,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提高。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問的勇氣、問的方法、問的能力,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欲望,激活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從而造就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