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摘 要: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職業能力水平關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ヂ摼W改變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環境,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升輔導員了解學生的能力、教育引領的能力及協同育人的能力是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工作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輔導員 職業能力 互聯網思維
職業能力指“人們運用知識與經驗、技能與技巧,按照特定職業規定的職責、任務和活動方式,完成職業活動的綜合能力”。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指輔導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當代社會和大學生成長實際為基礎,以我國民族文化為背景,以發達國家相關知識為借鑒,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運用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或相關專業知識)有針對性、實效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狀態和能力。輔導員的職業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品質、職業情感素質、業務能力水平、媒介素養素質等。
一、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下,整個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各種不同思潮相互交鋒碰撞。新時期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潮的消極影響。思想政治素質是輔導員應該具備的一項最基本能力。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引導學生培養和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形態,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就業、情感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高校輔導員義不容辭的艱巨任務。
(二)有利于提升輔導員職業幸福感,加強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
輔導員職業能力水平高低與輔導員職業幸福感及輔導員隊伍建設息息相關。一般而言,一個人越是難以勝任一項工作,他在這份工作中體驗到的幸福指數就會越低。當下輔導員隊伍流動性大是許多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輔導員工作千絲萬縷、內容龐雜,讓人身心疲憊、難以承受。因此,幫助輔導員提升職業能力,使其在工作中更得心應手,增強工作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互聯網思維與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關系
(一)互聯網思維的內涵。
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互聯網思維的精髓可以用五個詞概括:開放、共享、服務、互贏、創新。具體而言,互聯網思維包括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其中用戶思維是核心,其他思維都是圍繞用戶思維在不同層面展開。
互聯網是一個沒有中心節點的網狀結構,壓縮了信息的層級,把世界變得扁平化,使所有人置身于信息爆炸式增長的空間中,并且在此空間內快速獲取和分享信息?;ヂ摼W的結構決定了它的內在精神是去中心化的、平等的。在互聯網時代,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力發生了轉變,消費者獲得主權;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傳統大規模產品生產方式正被互聯網時代的個性化產品需求替代。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平等、開放、個性化的商業模式,而互聯網商業思維是一種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開放、包容、民主化的思維。高度關注人的主體性,注重人的價值,是互聯網思維最本質的內涵。
(二)互聯網思維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輔導員工作集教育、管理、服務于一體。如果將大學生比做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或者用戶,那么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向大學生提供滿意的公共服務產品。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聯網思維,其實質是教育主體在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上,從教育客體的身心發展及全面成長角度出發,充分協調地利用各方人力、物力資源,為教育客體打造優良的思想政治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的教育體驗?;ヂ摼W思維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對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三、互聯網思維對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出新要求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承擔了高校大部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的改變,輔導員要以開放的心態與時俱進,向社會學習、向市場學習,不斷吸收好的做法和理念,建立符合工作要求的核心職業能力。
(一)深入了解學生的能力。
互聯網用戶思維對輔導員工作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要求輔導員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深入理解學生,努力實現全體學生全面發展。首先,輔導員必須全面了解當下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及所帶專業學生的總體性特征。“90后”及“95后”大學生出生并成長于物質充裕、精神豐富的互聯網時代,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婚戀觀、就業觀、消費觀等都與以往學生大有不同;不同專業學生,如文科生與理科生、藝術生與非藝術學生,他們的思維模式、行為特征大相徑庭。輔導員必須深入把握當下大學生的總體特點和發展脈搏,辯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次,加強“五困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輔導員要經常深入班級、勤下寢室,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主題班會、個別談心等方式,培養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殊需求,并且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對于在學習、經濟、心理、思想、就業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愛。再次,提升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輔導員要善于運用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線上的話語交流與資源分享,主動介入學生的網絡空間,體驗學生在網絡社群中的交往、娛樂、學習方式,通過細節把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
(二)入心的教育引導能力。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消費者的選擇太多,選擇時間太短,用戶耐心越來越不足,要想在短時間內抓住他就必須專注于簡約、簡潔的產品規劃和設計,把簡單的產品做到極致?;ヂ摼W的簡約、極致思維及平等化特征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會走入學生的內心,觸動學生的心靈。第一,提升教育引領的語言藝術。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過程中要盡量少用“高大上”的語言體系,而多使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更接地氣的、“小清新”話語體系,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展開潤物細無聲似的教育。第二,更新知識結構,將教育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以形象化、具體化、生活化的方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立德教育全過程。第三,師生之間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輔導員既是大學生的老師又是他們的知心朋友。我們應該改變以往單向刻板的教育方式為雙向互動的教育方式,與學生真誠友愛地交流,以親切的形象走進大學生的心靈,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開放的協同育人能力。
互聯網的最大價值在于互聯互通。互聯網形勢下人類進入空前開放共享、協作共贏的新經濟時代。這樣的社會變革要求輔導員具備社會化和平臺思維及協同育人能力。其一,協同各方教育主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單靠輔導員的力量可以完成,需要多方參與配合。輔導員既是學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又充當學生工作的協調者。就學校內部而言,輔導員要處理好與教務、后勤、保衛處等多部門的關系,加強與他們之間的溝通聯系,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教育;就校外而言,輔導員更要與校友、家長促進溝通,與用人單位、社會機構廣泛合作。其二,整合多種教育資源。豐富教育資源,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臺是迎合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必然要求。如在校內、外開展各種形式活潑、主題鮮明、順應時尚潮流的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大學生修身立德教育全過程;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與企業和社會機構合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搭建更為優越的平臺,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鄭永廷.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的任務與實現方式[J].高校輔導員,2010,(1).
[3]李鯤.互聯網思維重塑傳統生產模式[J].半月談,2014,(9).
[4]馬林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與輔導員核心能力的提升[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5).
[5]唐金楠.互聯網思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J].新媒體思政,2015,(12).
[6]金緒澤,魏冉.互聯網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探討[J].山西師大學報,2015,(6).
基金項目:浙江省寧波大紅鷹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互聯網思維的培養”(132015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