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玲
[摘 要]對于寄宿制學校本身來說,學生的寄宿在一定程度上切割了孩子與家庭的情感與成長,但對于我區南疆鄉鎮學校而言,復雜的社會背景、地理環境的分布及限制、家庭教育的相對滯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及習慣的培養、家庭經濟、國家的政策及幫扶下,鄉鎮寄宿制以其不可忽視的需要而存在的。但在這一過程中,如何促進民語言寄宿制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除去科學、有序的管理,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思考及探討的。
[關鍵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管理;學科教學滲透;習慣;培養
一、具體表現
1.因為100%的學生來自于農村,農村家長的一些不良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農村大部分家長文化層次不高,從事的大多是體力勞動,他們無暇打理衛生,而巨大的生活壓力,使他們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管理孩子。許多學生不刷牙,不洗臉,洗澡根本談不上,還有些學生的床上總是亂七八遭,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學習用品都堆在床上。2.由于我校是一所民語言寄宿制學校,學生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上晚自習,家長怕孩子在學校吃不好且平時跟孩子相處時間較少,出于愛孩子和愧疚心理,給孩子的的零花錢比較多,容易養成學生懶惰、貪圖享受的不良習慣。這樣的家庭父母一般他們給孩子的零用錢一出手就是上百元。家長想:我只要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就好了,至于孩子的學習成績、思想品德那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所以有的家長把零花錢給了孩子以后,就不管不問。因此,孩子只要想辦法從家長那里拿到錢,一切就萬事大吉。有了錢以后就是買各種的垃圾食品。3.學生自主學習養成習慣差,課下認真復習、預習學生少,作業不認真完成孩子較多。4.不良語言、打架斗毆情況嚴重。作為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階段,未形成獨立的人格,是非分辨能力較差,但我行我素、妄自尊大.在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學校,學生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出言不遜,甚至大打出手現象頻發。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1.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第一教育,作用發揮不明顯
我們一直在說,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強調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學校教育最好的補充,是整個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學校是不可能單獨把孩子教育成才。
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盡然,以我古勒巴格鎮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為例:近幾年隨著自治區、縣委、教育局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和投入,開展了沙雅縣縣委、政府統一安排縣、鄉兩級領導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則,深入校園召開聯席家長會,使縣、鄉兩級政府、村委會及相關部門教育管理家長的職責更加明確。但實際上,在家庭教育工作中還存在很大的空白,我縣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未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而負責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員,基本都是政教室兼職,而政教工作本身任務繁雜,無法集中精力抓家庭教育工作,導致工作開展不平衡。落實到學校及家長方面更是緩慢,同時,我縣作為產棉大縣,家長基本上都是農民,本身的知識水平較低、教育孩子的觀念較為落后,把孩子放到學校就依靠學校管理,沒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去引導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因此使我縣家庭教育工作舉步維艱。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不發揮作用,而學校需肩負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項重要教育使命。
2.社會治理方面,對學生行為習慣的促成力度欠缺
隨著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等綜治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校園周邊環境例如:網吧、游戲廳等,特別是在抵御不良信息向校園滲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但事實,在任何學校的周圍小商店總是層出不窮,對于寄宿制學校而言,學生的行為習慣是相互影響的,例如在我校周圍小商店甚至手推車、燒烤攤比比皆是、更有商店可以給學生出售香煙、代買學生需要的物品、租賃摩托車等現象,對于一些不良的信息及社會現象,在綜合治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滯后,然而學生并沒有正確區分善惡的辨別力,盲目的崇拜甚至跟從現象較多,導致戴頭巾、抽煙、罵人、說臟話、打群架時有發生。
3.學校管理中缺乏行之有效且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
作為民語言鄉鎮寄宿制學校,和西北大多數寄宿制學校一樣,面臨著在生活空間仍然缺少科學合理的研究、設計和建設。其功能也只是停留在“庇護場所”的層面,而沒有充分發揮其空間性能——應具有實用性,地域性和教育功能。同時,學校更多的精力放到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雖有宿管等后勤人員但更多的只是保證學生的吃、住問題,并沒有專門的生活教師指導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及對學生在性格、群居生活中面臨困惑的指導,更多的是硬性的規章制度,幾點必須睡覺、幾點必須起床、幾點必須早讀,然而學生在落實的時候只是盲目、機械的應付,并未從內心去認識、接受和真正當成一種良好習慣去堅持;同時,因鄉鎮民語言學校教師的緊缺、設備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且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導致不良行為習慣數見不鮮,不洗臉、不刷牙、衣服臟、食堂吃飯浪費、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等等。
4.中學生的青春期叛逆思想及人格的不健全,導致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難
長期以來國家、自治區各級黨組織加強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南疆教育工作會議開展以來,更是向南疆農村偏遠地區傾斜,以我校為例,學生在校吃住均有補貼,上學期間還有貧困生補助、中、高考也有相應的加分等等各種照顧,導致學生不明白學習究竟是為了誰,天天的寄宿制生活在部分學生看來更多的是多了一群玩伴;與此同時,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及對學生的個別訪談發現,學生是能夠正確區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習慣,但因為面子或者攀比心理、哥們義氣,浪費、做奇裝異服、抽煙、打架、罵人屢禁不止;其次,作為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主意識增強但性格沖動易激怒,寄宿制生活學習中往往會存在一些磕磕碰碰及摩擦,往往十分容易出現拳打腳踢現象;同時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和求知欲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看到社會中一些不良現象也躍躍欲試,更導致良好行為習慣難以養成。
縱觀國內外研究現狀,專家學者針對兒童道德品德發展以及行為習慣研究較多,但對青少年尤其是農村青少年行為習慣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研究面不夠廣泛,力度不夠大。特別是對于貧困地區來說,研究當地寄宿制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意義更加重大。中小學教育處在人生的文化啟蒙和知識準備階段,是教育體系的基礎,是每個人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因此如何就鄉鎮少數民族地區寄宿制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著手,深入探討寄宿制下中學生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提,及其可能實施的方案,是我們目前值得思考的一個嚴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