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思
摘 要: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業是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有效檢測教學質量的手段,也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可行方法。語文教學中,設計好作業,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那么,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語文作業?本文圍繞作業量要體現“減負”、積極創新作業形式、立足文本延伸作業、營造趣味性策略、作業要有層次性這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業教學 有效教學
語文教學中,作業是其中重要一環,組織學生積極把語文作業做好,有助于學生有效鞏固知識,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那么在小學語文作業教學中,對小學生語文作業如何進行有效優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看法。
1.優化作業,達到減負的目的
由于語文是工具性極強的一門學科,教師布置作業的時候,特別強調字詞記憶,作業中要求學生至少每一課字或者詞語,都要抄寫10到15遍。這種機械的抄寫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每一課中都有許多詞語,每上完一篇課文學生都要不停地抄寫字詞。另外,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遺忘現象,教師未能阻止遺忘的發生,常常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不間斷出現同一道題目,題海戰術下,學生學習得很累。為了有效解決小學生作業中存在的“負重”狀況,有必要對作業進行優化處理,達到為學生減負的目的,讓學生輕松地做作業,而不視作一種負擔[1]。
2.積極創新作業形式
語文作業中字詞占據一定量,尤其低年級階段。而平時布置專業的時候,都是統一模式、統一規則,為了促使作業活潑,可以指導學生革新作業形式。如可以采用“板報式語文作業”。所謂板報式語文作業,是筆者實踐過的專業創新模式,就是將八開的專業打開,用一個平面的兩頁紙,看做一塊“黑板”,然后要求學生在這些“黑板”上像出墻報一樣進行作業排版、書寫,可以在“黑板”某一處畫畫,可以采用不同字體排版作業,可以用不同色彩的筆畫線、寫字。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表現欲望,教師應充分給予其表現空間。采用這樣的模式,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書寫等創造能力。學生有極大的發揮空間。由于這樣的作業形式極其靈活多樣,充分迎合學生愛畫的這一特性,充分將繪畫、書法、語文整合在一起,每一次作業,學生都是一次全身心的創作,學生樂于去做,極大地提高做作業的積極性[2]。
3.布置有層次性的作業
語文作業形式更可以積極創新,考慮到學生學習中接受能力的差異性,作業布置應該有層次性。促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作業,都能體驗到做作業的成功感覺。而不至于造成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覺得作業太淺,在作業中體會不到成功的體驗,而成績差一些的學生感到作業太難無法完成作業,繼而挫傷學生做作業的信心。如何布置層次性作業?一般而言,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可以多給予基礎知識作業訓練,如組詞、造句、改寫句子形式,而對于超級好的學生,則減去基礎性訓練,將訓練重點放在句子、短文閱讀和理解層次上。保證成績好的學生“吃得飽”,基礎欠缺的學生“吃得好”,有效兼顧兩個極端層次學生的學習。
4.作業加大趣味性
趣味是支持一個人進行某項活動的動力因素,小學語文作業中,為了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應該積極采取一些方式方法。如教學《趵突泉》之后,為了鍛煉學生對自然景觀的描寫技巧,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每位學生回家以后做一個噴泉,然后將噴泉噴水的狀態細膩地描寫出來。聽說要做噴泉,學生必然會感興趣,樂于接受這樣的作業。學生在制作和觀察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驗,所以沒有多少阻力,順利完成作業。在作業中加強趣味性,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5.立足文本,延伸作業
教育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文本只起引導性作用。如小學語文文本,不可能將語文知識全部囊括完,只是語文學科的“冰山一角”,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圍繞本文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語文教育就是有限的。故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延伸語文教學。就具體環節來說,應積極將文本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延伸到更廣闊的語文世界里[3]。
6.結語
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業環節是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可行方法,更是有效檢測教學質量的手段。為了有效提高作業質量,應該對作業進行優化,充分達到減負的目的,此外就是積極創新作業形式、布置有層次性的作業、加大作業趣味性、立足文本延伸作業,相信一定會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師進福.淺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3,35:192-193.
[2]孫建軍.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芻議[J].赤子(中旬),2013,07:214.
[3]邵紅艷.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學周刊,2011,29: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