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夢蘿
摘要:文章主要就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及成果加以闡述,然后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探究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深化改革
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過了艱辛的實踐,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已經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邁進。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整體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較大,所以加強新時期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就有著實質性意義,這也是推動我國整體經濟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及成果經驗分析
(一)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分析
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首先就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階段,這一階段農村主要是實行的計劃經濟,并處在較為薄弱的環節,所以在改革方面就要從這里開始。當時政府對于農村的經濟計劃控制比較核心的就是對農村基本農產品商品量的供給,從具體的發展過程來看先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對農業發展的決定通過,將農村經濟政策和農業政策作為主要的出發點。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就率先邁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通過采取包干到戶的方式創造了農村改革的奇跡。在這一發展下就使得農村的經濟從封閉走向了開放。
接著就是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維護農民的利益以及支持和保護農業,從具體的措施實施層面來看一方面是對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在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之后農民的工作熱情頓時高漲,但是還比較擔心制度的穩定性。要想在這一方面得到穩定就要對土地承包關系進行穩定,對此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對農民的土地承包關系得到了穩定,并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等。然后是對農村的商品流通體制進行了改革,從而逐漸形成了開放型的流通體制的雛形。
再者就是農村市場的體制逐漸得到了建立,以及農產品市場體系初步形成,取消了主要農產品統購統銷的制度,允許以及鼓勵大中城市建立綜合性的批發市場,農產品產地建立專業性的批發市場。同時還打破了國企商業獨家經營的格局等,在農業的社會化服務的體系框架也逐漸的形成。在此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發揮了比較基礎性的作用,各類服務性的經濟組織經營活動也起到了協調配合作用,政府在農業的保護以及支持體系層面也逐漸形成,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于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也有了進一步的深化。
(二)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經驗分析
從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就來看農業生產得到了全面發展,以及農產品的產量也得到了大幅增長,尤其是在糧棉油等比較主要的農產品供給方面得到了顯著改善。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強,農民的收入也有了增加,在生活水平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不管是食品消費還是家庭耐用消費品都在量上得到了迅速增長。還有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比較顯著,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比較重要的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對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業有了吸收,對農業勞動力過度剩余的壓力也得到了有效緩解,從整體的發展情況來看,農村經濟已經全面轉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軌道。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8%。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實際增長7.0%,和GDP增速持平。
從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層面來看,主要體現在監理調整社會主義新型的農業生產關系能夠有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對農村生產力發展有著促進作用。還有是堅持不懈將農業基本加速奈何以及區域開發的工作做好,能有效保證農業的穩定發展,對農業科學知識的普及以及技術的推廣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另外就是對農民的負擔減輕以及和農民的關系得到有效處理。例如,2000~2003年,由于農民稅費負擔過重,生產成本過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到2003年,糧食總產量跌到4.306億噸。2004年和2005年實行的“兩減免、三補貼”政策,使農民得到了直接的好處,兩年間糧食就增產5000萬噸。這也是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并要能夠堅持市場為導向,這將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性分析
加強對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有著其必然性,首先是落后的農村生產力使然,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及生產力也有了提升,但是在農村的生產力方面還相對比較落后。在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前農民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整體上的素質還相對較低,并且在機械化的程度上也不高,配套農機具的發展得不到平衡的體現,過剩的勞動力滯留農村的現象比較嚴重,在生產潛能上還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另外,由于受到傳統農業經濟體制的弊端,管理上的高度集中農民缺少自主權,高度集中的勞動管理制度和農業生產特征相違背,經濟體制比較缺乏靈活性以及活力等,所以這就使得農村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有著其迫切性。
(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現狀來看,其中面臨著諸多的困境,主要體現在農業的發展速度愈來愈低,一些大宗農產品處在徘徊以及低水平的增長狀態,在主要的農產品供求矛盾方面比較突出。再者是城鄉間以及地區間的收入差距有著進一步的加大,農民的收入增長處在停滯以及徘徊的發展狀態,農民的負擔無形之中得到了加重。我國從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對我國的農業也有著一定負面的影響,以種植業為生計的比較貧困的農民就會成為自由化中的主要受害者。
三、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的策略探究
第一,對于新時期的農村經濟體制深化改革要從多個層面得到加強,首先要能夠對農業基礎地位堅持不動搖,農業是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基礎支撐作用的產業。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和有限資源及較低農產品供給水平始終存在著矛盾,所以要能將農業放在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再者是要堅持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動搖,將農村的基本經營體制得到完善及穩定的發展,對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強化,將集體經濟實力得到有效壯大和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不僅如此,也要能夠將股份制的改革進一步加快速率,探索有效的實現形式。
第二,對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要能得到積極有效的改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主要是以市場為導向并以農戶承包經營作為基礎的,國家要能夠逐步的開放農產品市場環境農業的調整,并選擇試銷對路的優質產品,這樣就能夠使得我國農產品市場的應變能力得到加強。再者要能對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結合實際進行優化改革。要將黨的農村經濟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將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得到長期的穩定,農業以家庭承包經營作為基礎是有著其必然性的,所以需要對土地承包關系得到長期的穩定,然后是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進行發展。
第三,對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還要對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體系進行健全,具體來講要能對農業系統的內部改革進行加強,并要在服務功能層面得到強化,農業部門是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的主力軍,故此在定位上能準確的體現,在行政職能方面要能得到有效轉變,農業科研以及技術推廣部門的服務指南要進行強化,對于其他的農業企業以及服務實體實施企業化的管理。還有是要能將外部的環境努力營造好,對其服務效能進行提升,以及強化服務組織自身的建設,將服務潛能進行挖掘,最后就需要政府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上進一步加強。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農村的經濟體制深化改革要從市場發展的角度出發,全面性進行改革,農村經濟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力量,只有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能得以穩定的保持,才能夠推動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所以改革要科學的規劃和落實。此次對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主要是從改革的歷史角度進行著手,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有益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元建基.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淺論[J].科技經濟市場,2015(02).
[2]吐爾遜·卡依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發展趨勢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14).
[3]梁艷菊.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發展趨勢分析——基于合作經濟的視角[J].特區經濟,2013(08).
(作者單位:美國波士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