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燕
【關鍵詞】初中數學 一元一次方程生活技能 思維拓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89-01
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中一個重要的代數教學的開始,其重難點主要是找出題目中的相等關系,從而快速列出方程式,解出答案,并且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關系著以后代數方程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做好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性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一、巧妙設置問題,激發探索興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更具理性化,想要抓住學生的興趣焦點,必須要深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并以此類事物為教學題材,巧妙設置問題情境來引入新課。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多方面的調查和了解,最終決定以其他課程為載體,找準一元一次方程和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效連結點,巧妙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準確刻畫方程中的等量關系,引導學生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數量關系,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對問題的探索欲,接著再及時引入新概念,順利導入新課。
筆者先是運用了古詩“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進行導入,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詩中的情景,其后讓學生們算算“寺內幾多僧”。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三個人用一個碗吃飯,用364除以4就可以得出”;有的說“四個人用一個碗喝羹,用364除以3也可以得出”。學生們的意見各不相同,此時筆者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等量關系,最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等式,解決了“幾多僧”的問題,順利引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以上過程中,筆者通過引入詩句,創設了詩中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紛紛發表了對問題的看法,活躍了課堂氛圍,為教學內容的有效導入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最后成功導入了新知識點。
二、教學貼近生活,提高生活技能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因此,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貼近生活,選取一個實用性強、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情境為例來展開教學。如人們在一些商場、超市門前經常會見到“打折”“降價”“甩賣”等促銷標語,教師可以將此融入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理性對待商場的打折促銷,以生活為載體,用數學來增強學生認識數學的重要性,掌握銷售的盈虧奧秘,培養學生的生活技巧,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筆者根據“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問題:百貨商店在周末某一時間以每件60元的價格賣出兩雙運動鞋,其中一雙盈利25%,另一雙鞋虧損25%。賣這兩雙鞋總體上是盈利還是虧損或是不盈不虧?有的學生說不盈不虧,有的學生說盈利了,有的學生說虧損了。在學生出現思維沖突時,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交流,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用一元一次方程來求出進價,從而確定商家的盈虧。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學中,生活題材的情境問題設置能夠引發學生共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三、練習舉一反三,拓展思維能力
練習是課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如何設計課堂練習,讓其起到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是教師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也是難點。首先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于更好地設計針對性的練習。其次,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次、逐級性地設計練習題目,由易到難,力爭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最后,讓學生對題目的解法進行自由地交流與討論,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在互相討論中學會對知識點舉一反三,達到真正掌握知識點的目的。
筆者在教學概念、找相等關系等內容后,設置了如下練習:甲、乙兩人都以不變的速度在400米的環形跑道上跑步,兩人在同一地方同時出發同向而行,甲的速度為100米/分,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3/2倍。他們什么時候相遇?在學生順利解決這一個問題后,筆者展開了變式訓練。
變式一:經過多久兩人第二次相遇?
變式二:若兩人在同一地點同時出發相向而行,他們什么時候第一次相遇?
以上課堂練習,筆者在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后,對練習進行了階梯式的設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積極地融入到練習討論中,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解決變式練習中學會舉一反三,真正得到思維上的拓展。
總之,教師要注意學生在掌握概念的準確性,同時還要結合實際生活的知識點并積極結合各自例子,讓學生從各方面、多角度理解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完善數學方法。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