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冬暉
摘 要: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過分注重專業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過分注重職業發展而忽視人文素質發展。高職生人文素質與技能的和諧發展可以深化推進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兼顧社會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更能提升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質量。為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與技能的和諧發展,我們從多方面探索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學生。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發展;人文素質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16-01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院校數量和招生規模上幾乎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數之多,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成果。然目前我國的許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注重崗位技能教育,缺乏對學生人文素質的關注與培養。 高職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知識體系不完整、 能力結構不平衡、就業質量偏低等問題。所以,高職院校亟需轉變發展方式,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可持續發展人才。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今年來我國高考報名人數一路下滑, 2013 年高考報名人數為 915 萬,下滑趨勢明顯。同時,高考中的 “放棄報名或考試、放棄志愿填報、放棄報到”的現象也日趨增加。使我國高職院校面臨來自本科院校的壓力, 高職院校間競爭也日趨激烈,導致部分高職院校辦學 急功近利。 這種辦學方式較大幅度地節省了成本,獲得了立竿見影的辦學成效,因此,被普遍采用,于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出現了片面發展的趨勢,表現如下。
1、注重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在急功近利目標驅使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于注重專業知識,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人文教育。具體表現為:雖然在人才培養模式規避了本科壓縮型傾向,然而卻也淡化了專業課程、基礎課程的系統性、理論性,專業知識教育只講有用否;人文素質課大都處于課程體系的邊緣,實用主義、形式主義現象嚴重;職業道德等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內容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
2、注重專業能力忽視非專業能力。一般把職業能力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其
中,專業能力是和職業直接相關的能力,通過專業教育而獲得;方法能力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社會能力包括人際交流、公共關系處理、勞動組織能力、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心等。這三個維度的能力協同發展,才是健全的職業能力體系。我國高職院校受功利化思維的影響,片面強調學生專業能力的崗位對接,將技能教育和訓練的功能無限放大,似乎沒有一技之長,畢業后幾無生路。視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為虛無,基本視人為工具。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學生的必要性
1、實現高職教育長遠發展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貫徹實施《教育規劃綱要》是我國教育領域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的根本任務。高職教育具有培養專門化人才的特殊性, 高職院校更需要通過開展人文素質、職業素質的教育來影響和促進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發展。 為此,高職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應立足于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構成要素的職業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實現長遠發展。
2、滿足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面向社會、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理念,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思想。 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是實現職業教育理想目標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因此,職業教育在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必須高度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這也是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3、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質量。2013 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 2012 屆高職院校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 90.4 % ; 56% 的畢業生 3 年內有過職位晉升,高于本科畢業生職位晉升 52% 的比例。 2012 屆高職畢業生中,有 2.9% 自主創業, 64% 的理工農醫類高職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相關。高職學生只有具備全方位的職業能力,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社會的歡迎,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立足。為此,高職院校必須建立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非專業能力的培養;將職業教育由個體謀生準備,變為個體全面發展的途徑。
三、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學生的途徑
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學生應當是我國高職院校的共同目標,涉及教育教學全部過程。從以下幾方面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進行一些思考。
1、通識課加自主分流,再實踐的模式。學生第一階段通過通識教育完成規定的通識基礎課程(含公共課程),注重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第二階段幫助學生自主專業分流, 使學生專業知識和素養和諧發展;第三階段依據本專業就業崗位的不同,設置技術技能崗位、創新創業崗位、校企訂單培養、學歷提升輔導等項目進行分類培養,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選擇其中一個培養項目進行學習,通過考核取得學分。采取培養口徑由寬到窄的方式,給學生更多可選擇的空間。
3、打造由專到博的課程體系。崗位方向課程培養面對崗位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培養目標為崗位方向技能強,強調崗位性;專業核心課程, 培養面對專業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為專業核心知識,強調專業性;專業基礎課程,培養掌握面對行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目標為專業基礎知識,強調行業性;公共基礎課程,培養人文素質,強調整體性。
4、導師制教學。導師是負責對學生團隊活動進行指導的教師,我們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盡可能采用導師 帶領學生團隊,項目導向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有開放、主動性等特色。導師制在項目的運作中,學生通過探究、交流和合作,全面發展非專業能力,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 北京 :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93-96.
[2] 懷特海 .教育的目的[ M ] 北京:三聯書店,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