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英
摘 要: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學習內容,檢查學生的作業是最直接、最便捷、最好的途徑和方法,數學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好壞,也能夠真實反饋學生學習效果。本文主要就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作業質量的途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數學教學;小學高年級;作業質量;分層作業;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379-01
小學數學在基礎教育中有著重要地位,《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由于生活習性不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作為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的不同,因材施教。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環境和方式也不盡相同,怎樣改善教學上的差異,作者考慮到可以通過作業改革來實現,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程度的作業,類似于“能者多勞”,在教學上也可以采取此類辦法,目的都是為了減輕學生壓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使教材“生動”起來,引起學生興趣
為提高升學率,針對六年級小學生,學校制訂了多種數學教學方案,甚至包括作業在內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編排。其中最常采用的就是“題海戰術”,通過讓學生們做大量習題來增強他們對知識的印象,但是不斷的練習,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下降。所以,該怎樣引起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作者認為,第一,老師要對作業進行調整,優化改革,且要把作業資源進行重新編排,不僅能引起學生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要完成這一目標,教師就要對教材滾瓜爛熟,不僅僅是布置課后習題,更重要的是深度分析習題,把課后習題作為一條線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使數學課堂教學、課堂活動、課后習題解答成為教學環環相扣的資料。再則,要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作業中找到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在題目方式的改革上,要做到靈活多變、富有趣味、獨特新奇,以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擴展,讓學生有求知欲,把做作業看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時,把解題步驟編排成一首歌,以說唱的形式進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此種類型的課程改革有效的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對完成作業也充滿信心。
為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從課本本身出發,讓學生課前預習,特別是那些需要動手制作模型的課時,一定要讓學生先動手制作,嘗試一下自己建立模型的樂趣。作者認為,手工作業有其存在的意義。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時,讓同學自己動手制作,在制作過程中他們就會知道哪里有問題,怎樣才能做出一個合格的模型,怎樣計算周長和表面積等等。在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之后,讓學生寫下自己在制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這樣當老師上課講解時學生就可以有針對性高效快速的學習吸收。
小學數學教學還可以布置允許范圍內的調查作業,培養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動手制作的能力。這樣既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也可以提高他們對人群的適應能力。在數學調查實踐課中,還有一點是可以培養學生統計歸納的能力。比如讓學生記錄家庭用電情況,從中發現哪個時間段用電量高,哪個時間段用電量低。以此為依據制作一份調查報告,并備注安全用電注意事項、電量單位換算、電費價格等等。這對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棒的學習經歷。他們不僅能從中學到知識,更把課堂上學習的有關統計、畫數據圖的知識真實的運用在了生活中,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不只是理論,更多的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作業的設置不僅要有新意,而且要有一定的動手操作價值,用實踐完善理論,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沉迷于數學。
二、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發散要靠教師的帶領和指導,而非機械式教育。在學習方式上,教師可以分析數學試卷為突破口,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在一個互動小組,彼此互幫互助,合作學習;也可以把同水平學生放置在一個小組中,讓他們競爭的同時合作,合作的同時競爭,逐漸積累知識,增強對知識的掌控。在不同的分組中布置不同的作業,能力強的可以幫扶能力差的,互相取長補短。多觀察、多交流、多類比,不論哪種方式,都是以開拓學生思維方式為目的而進行的。學生小組探討學習可以以課本為依據,解答課本上的思考題或帶星難題,不論能否突破,都是對自己運用數學學習能力的一次嘗試和體驗。
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設置問題,比如同樣高度,同時下落,是羽毛下落快還是鐵片下落快;學生們都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個問題進行推斷,可以是鐵片也可以是同時,甚至是羽毛下落快。老師把學生分組,在沒有結論的前提下,為求證真實結果,學生們普遍會通過實際操作來尋找答案。有的小組找來羽毛,有的小組找來鐵片,有的小組取來秒表,有的小組找尋合適場地,一個同學手持兩件物體,另一個同學喊口令記秒表,余下幾個同學在落地處觀察落地情況。如此重復兩到三次實驗,通過實際操作得出羽毛鐵片同時落地的結論。這讓同學們吃驚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對知識有了追求和向往。
三、充實題庫,分層作業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發現一個在小學高年級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知識面過小,思維模式簡單。追溯其根源,無非是作業內容單一化、刻板化。針對怎樣解決,作者認為,可以在作業布置模式和類型上進行修改。從數學題庫中尋找不同類型的題目,針對不同水平學生布置不同類型作業。對學生作業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批改。
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這需要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以提升學習質量為目標,運用不同的解決辦法,最大程度的改進教學方式和作業形式,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上也可以實現思維方式的發散和拓展。
參考文獻:
[1] 牟晨娣.新課改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淺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年16期
[2] 朱曉燕.提高小學生數學作業質量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