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芬
【摘 要】“學以致用是帶有根本性的教學思想,是素質教育觀的核心”,新課程改革更是再次強調“課堂教學的目的該在于運用”。本文重在探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的途徑和策略。從創設學習情境、優化教材結構、傳授科學方法、強調實踐活動四個方面,選取生動典型的優秀教師課堂實例,強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錘煉和延伸,課外的學習和運用又會使課內的學習得以升華,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素養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學以致用 創設情境 教材結構 科學方法 綜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3-0084-03
眾所周知,學以致用思想是人類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學以致用原則在世界各國教育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推廣。在我國教育史上,學以致用教學思想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實踐者所主張。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認為,學習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近代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新課標體現了對社會生活所蘊含的學科教育價值的關注,對學生生活經驗和實際運用能力的重視。因此,把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運用相結合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作為當代教育者,我們必須要為學生拓寬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知識的空間,努力創設各類學以致用的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邊學邊用、活學活用、學用結合,使學生產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嘗試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在有意或無意中使知識得到綜合運用。
一 創設學習情境,激勵學以致用
教學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師應時時刻刻保持對教學的敏感性,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以激勵學生對新學知識的鞏固、運用。
1.緊扣特點,想象創作
新課改強調要把“學語言,練語言”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語文課可以憑借氣氛和音樂,也可以憑借想象,使學生的傾聽技能、觀察技能、訪談技能和語言的組織交際技能等得到充分的調動和培養,更可以使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發展。
教學《泉城》一課時,感受作者行文時準確的用詞、豐富的聯想、形象的比方、清晰的條理四大特點后,在教學的尾聲,創設情境,出示四個泉名:柳絮泉、白龍泉、金線泉、豆芽泉。請孩子來猜一猜、說一說這些泉可能是怎么得名的,并引導學生從形和聲兩方面展開豐富的想象,用準確的詞語寫寫這些泉的特點,進而告訴孩子:“來自課文的詞語可以運用,語言學習就是為了用的!”
2.以生為本,換位體驗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控制在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最近發展區”范圍內,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運用動機,才能使所學知識變為學生需要的、想要的知識,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歡樂的潑水節》時,老師帶領學生走入情境,讓學生在音樂聲中“端、潑、拿、灌”“互相潑水”,學生們玩得快樂極了。隨后,又設計了送祝福的語言實踐活動,問幾位學生:“你的水去哪兒了?”學生們不斷說出“我潑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潑在小伙兒身上了,我想讓他……”“我撒在老師身上了,我祝愿您……”學生們純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愛的洗禮。如此學生活動起來,邊學邊用,換位體驗,與潑水節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二 優化教材結構,感受學以致用
許多名師之所以能收獲課堂上的成功,在于他們總能抓住課文的矛盾沖突、細節描寫、寫作特色等進行優化重組。或以簡馭繁,或刪繁就簡,用提綱挈領的問題進行引導,輕而易舉就引導學生體會到了人物形象,揣摩到了表達方式,掌握好了學習方法。
1.抓關鍵字詞剪裁教材
課文《錢學森》在唐老師的演繹下格外精彩。她告知學生“言為心聲”,緊抓人物語言這一教學主線體會錢學森的拳拳報國心和濃濃愛國情。更從課文中巧妙地梳理出一串數字:15天、5年、5個師。精心雕琢,合理剪裁,引出課文隱含的另一條主線:執著強國夢——赤誠愛國心——坎坷回國路。雙線并進,獨具匠心。課堂上,學生宛如一個個“小錢學森”在戰斗著,他們品讀著、體驗著、訴說著、運用著,切身感受著錢學森的愛國心。
2.扣寫作特色取舍教材
敢舍敢取的好例子要數楊老師教的《黃果樹瀑布》。她大膽舍棄“與廬山瀑布比較”以及“描繪銀雨灑金街美景”的段落,先取原題《黃果樹聽瀑》中“聽”字作為學文主線,讓孩子在她的課堂上,跟著作者移步換景,跟著作者從“由遠及近聽”到最后的“凝神諦聽”,大膽聯想,真切感受聯想的五個層次:有美感、有聯結、有想象、有比較、有創造。
確實,有時為了能突破難點,讓孩子真正在語文課堂上學有所得,能夠學以致用,我們大可從容取舍,精心剪枝。
三 傳授科學方法,指導學以致用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們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當然重在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習得后,就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
筆者認為教師的教授方法,如點面結合法、遷移運用法、舉一反三法、前后勾連法、概括法、比較法,必須牢牢地根植于課堂。下面我就比較法和前后勾連法兩個例子來談談如何帶領學生習得進而運用。
1.比較法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一切的。”學會比較,能弄清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通過比較找出異同,促進知識與技能的遷移運用。
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老師可引導學生采用比較法斟酌字詞。文中“玉帶”“絨帽”用得貼切、恰當,改為“帶子”“帽子”呢?讓孩子們品讀、比較,關注“玉”,感受云霧形美如玉,色潤如玉;關注“絨”,感受云霧的蓬松、柔軟、舒服。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定能清晰懂得,一字之差帶給讀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2.前后勾連法
《學習的革命》中說:“如果你想記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將它與已知或已記憶的聯結起來。”在教學語音、字形、病句、古詩、成語、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時,我們常能看到一些老師巧妙“瞻前顧后”,把知識恰當勾連,引導學生活學活用。這種前后勾連策略的實質就是用新知識來激活舊知識,用舊知識去理解新知識。新舊知識勾連融合,知識的框架于是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知識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訓練,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牢固掌握,就能在今后的語言實踐中加以準確、靈活地運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強調實踐活動,落實學以致用
布魯納提出,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知識,運用知識。我們必須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關注生活、走進生活、觸摸生活,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讓知識、技能反映生活,又反過來致用于生活。
1.布置學以致用實踐作業
“學以致用作業廊”是我為班級孩子開辟的作業新形式。在這條“學以致用作業廊”內,孩子們總是能一展拳腳,自己動手去搜集、動腦去思考,從而愉快地鞏固運用課堂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完二年級下冊識字1,學生認識了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習慣。考慮到孩子們這方面知識的缺失,我為學生準備了中央電視臺的一個公益廣告:《這是我們的節日》,引導學生拓展朗讀,積累背誦。激起了學生縱向拓展的興趣后,我不失時機地布置了3項選擇性的作業:(1)了解并整理一個傳統節日的資料;(2)畫一幅自己喜歡的傳統節日的風俗圖;(3)模仿課文詞串的形式寫幾個傳統節日。
這樣的作業體現了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形式,不會覺得枯燥,會引發很多新創意,他們會主動、持續地去完成作業廊內的其他作業,甚至自己給自己布置新的作業,既能鍛煉他們的能力,又能真正意義上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孩子愉快地學以致用。
2.開展學以致用的綜合性活動
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更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綜合性活動。為了帶領我班孩子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在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我總是不失時機地創設各種各樣的語文綜合性活動,拓寬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空間。
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創設多元的班級文化,不但可以熏陶學生的情感,而且可以使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得到錘煉和提高。我經常帶領孩子開展各類綜合性活動,以學以致用為目的,設立了班級六大傳統活動。(1)寫字節:鋼筆字、鉛筆字展示會,學以致用杯寫字比賽。(2)電腦節:電腦小報制作大賽,電腦繪畫展示,打字比賽。(3)英語節:英語應用文大賽,英文歌曲我來秀,我會寫漂亮的英文字母。(4)環保節:環保袋制作大賽,節能金點子我來想,環保手抄報比賽。(5)閱讀節:微故事作文大賽,未來小作家童話故事創編,我最喜愛的書讀后感評比(結合木瀆鎮閱讀節、區閱讀節、校園圖書網等)。(6)安全節: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標志知多少,安全童謠創編誦讀大賽。
我相信,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才干,找到自己的舞臺,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學生的學以致用之路寬而廣,教師的責任重又大。綜上所述,這樣的教學既有課內的學習鍛煉,又有課外的實踐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知識和技能,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錘煉和延伸,課外的學習和運用又使課內的學習得以升華。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從而使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最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和實踐運用中得到發展,這是所有教育者義不容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怎樣學好語文:葉圣陶談語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
[2]陳旭遠主編.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初娜娜、朱浩東主編.有效技能[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