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坤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思維法,來分析運動生理學在籃球,足球,游泳和乒乓球教學訓練中作用,結果發現,該課程在籃球彈跳能力訓練、運動負荷確定、弱手訓練,心率、、血乳酸、肌糖原、補液以及肌纖維類型等方面,在足球的負荷強度確定及超量恢復的應用方面,在游泳和乒乓球教學訓練方面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科學合理運用運動生理學知識指導體育教學訓練,對提高體育教學訓練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運動生理學 體育教學訓練 作用 探討
運動生理學作為體育學科的基礎課程,它是研究人體在體育活動或運動訓練影響下機體機能變化規律的科學,并探討人體在何種運動方式下運動能夠使身體產生良好的適應性的科學。它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能夠為各個專項技術訓練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指導。運動生理學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條件反射”、“超量恢復”、“極點”和“第二次呼吸”等,已經成為體育教師或教練熟知并運用到位的基本原理。本文從各個專項體育教學訓練的角度出發,來探討運動生理學在其中的作用,為廣大體育教學與訓練工作者,提供理論指導。
1、運動生理學在籃球教學訓練中的作用分析
1.1籃球運動的彈跳能力的生理學分析
現代籃球運動已呈現高空爭奪的局面,隨著籃球運動員身高的選拔越來越高,拼搶也更加激烈,出色的彈跳力也是奪得高空優勢的關鍵,也是籃球運動員重要的身體素質。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在確定彈跳力的訓練內容和選擇訓練方法時,必須充分考慮籃球運動員彈跳力的特點。目前,在體育教學訓練中主要采用的訓練方法有負重深蹲、半蹲提踵、跳深或行進間縱跳,其優點是方法簡單,容易掌握,但是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1],這樣鍛煉的肌肉并不是比賽中運動員實際跳起時的主要收縮肌群,因此可以確定在發展下肢各關節伸肌力量時,應該以伸膝肌和伸踝(跖屈)肌為主。膝角在135度以上股四頭肌的伸膝作用顯著減弱,但股后肌群和小腿三頭肌的伸膝作用增強。籃球比賽中,在很多情況下起跳時膝角都接近或大于135度, 所以在發展伸膝肌和伸踝肌力量的同時,必須發展股后肌群的力量。
1.2籃球運動的負荷強度的生理學分析
從運動生理變化角度看,機體總是不斷通過自身的變化來適應外界所施加的刺激;對外界刺激產生適應亦是機體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長期訓練過程中,如果運動員得不到與比賽節奏相同或相近的負荷刺激,在比賽中一旦遇到這種新穎刺激,機體就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表現為運動能力降低、疲勞過早出現、頭暈、惡心、胸悶氣短和肌肉抽筋等。 因此籃球教學訓練必須考慮運動強度的符合,必須達到和比賽時相近甚至略高的運動強度,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運動成績,很多的研究也表明籃球運動是一項無氧運動[2],可見高強度對于籃球教學訓練的重要性。
1.3 籃球運動的弱手訓練的生理學分析
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來看,弱手運動的生理機制是以大腦皮質為活動基礎的暫時性神經聯系!暫時性神經聯系越多,技能就越多,就越會有創造性。人體大腦的左、右半球是通過神經纖維傳出而相互交叉控制人體肌肉的。左半球在語言、計算和分析、理解上占優勢;右半球在知覺、觀察和形象思維方面占優勢。左手是強手的運動員在運動時,從外界給予刺激到做出動作效果相對較快,這主要是由于右半球在知覺、觀測和形象思維的功能上的優勢,能省去把感知信息通過兩半球連合部-胼胝體的過程[3]。左手是弱手的運動員在運動時通過針對性強化左手訓練,能夠加深對技術要領的體會和理解,提高運動技能掌握的準確性。在感受器、中樞神經系統和運動器官之間逐漸建立牢固的暫時性聯系,形成穩定的動力定型,使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系統之間的聯系成為統一的整體。動作達到自動化后,第二信號系統就可以擺脫第一信號系統的束縛,隨外界環境的復雜化,能更靈活地調整全身活動,適應比賽的要求。
1.4 籃球運動員的心率、、血乳酸、肌糖原、補液以及肌纖維類型的生理學分析
從籃球運動員心率、血乳酸、肌糖原、補液以及肌纖維類型等方面對籃球運動員的生理學基礎進行了分析討論。結果表明,籃球是一項非持續性的高強度、間歇性的運動在平時的訓練中應加大訓練強度,使運動員適應籃球比賽時的大強度需要,以求在比賽中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技戰術水平;從籃球運動員的肌肉類型以及運動中的血乳酸的變化來看,籃球運動員是在有氧代謝能力的基礎上( 長時間的運動能力) 應注重發展無氧代謝能力,以提高運動員在場上的快速反應及快速起動能力( 攻防轉換快) ;在能量及液體的補充上,應根據生理學的原則在賽前、賽中、賽后補充一些含無機鹽的低滲糖溶液;有條件的隊在選拔優秀籃球運動員時可采用高強研制的無創傷性肌纖維測試儀,選拔出有發展前途且白肌纖維多的運動員。
1、運動生理學在足球教學訓練中的作用分析
足球運動是有氧與無氧相結合的運動,它始終保持相當強的節奏感。由呼吸系統。血液和心血管系統組成的系統中,心血管系統占據最重要的位置,人體內貯氧最多不過1.5L,要提高氧運輸的能力,首先就應該提高氧的貯備能力;其次提高最大吸氧量,減少呼吸當量以增強耐力;提高負氧債能力以提高無氧運動能力。有研究表明,足球運動員在比賽時每分鐘要消耗9.5 千卡的能量,每天必須攝入不低于5600 千卡的能量食品。人體內有三種供能系統:磷酸原系統能持續供能約8秒,乳酸能系統能持續功供能約33 秒,剩下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有氧氧化系統,了解這些對教練怎樣掌握運動量和負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教學和運動訓練中身體各組織的物質含量在運動過程中逐漸消耗, 而運動停下來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逐漸恢復階段, 最后逐漸波浪形再恢復到原有水平。人們給這個運動生理現象, 起名為“超量恢復”規律。這個規律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運動量愈大,物質消耗就越多,而運動后超量恢復出現的時間就越晚, 而且超量恢復的效果更顯著,持續的時間也更長。根據這個規律,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把運動量訓練作為提高人體機能的有效方法,但是采用大運動量訓練,必須在超量恢復的階段上進行下一次訓練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訓練效果,如果在恢復到原有水平的時候進行下一次訓練,效果就差,甚至不能提高身體機能水平;如果恢復還未達到原有水平時就進行下一次訓練, 就有可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 而出現過渡疲勞。如果把運動生理學知識以及變化規律、理論依據充分運用到課堂教學、運動訓練中去,對增強學生體質、提高教學質量, 加快運動技能的形成更為明顯。所以“超量恢復”的學說已成為教學、訓練工作中有節奏地進行大運動量訓練的理論依據。
3、運動生理學在游泳教學訓練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開設了游泳課,并以此作為提高素質教育,培養終身體育活動的一項重要舉措[4]。在各種泳姿中,蛙泳以其姿勢平穩、協調性好和易于呼吸而列在游泳教學首位。蛙泳作為一項運動技能是以運動生理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在蛙泳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運動生理學原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蛙泳技術,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運動水平和運動成績的目的。蛙泳具有很好的鍛煉價值和實用價值,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來說, 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去除分布在體內的多余脂肪,調整肌肉狀態,塑造良好體型,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經常進行蛙泳鍛煉的人都會給人以健康、朝氣、充滿青春活力的感受,因而蛙泳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和歡迎。運用運動生理學理論指導蛙泳教學,為蛙泳教學服務,具有更廣泛的實用前景,這對于倡導素質教育,增強大學生體質,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3、運動生理學在乒乓球教學訓練中的作用分析
身體素質由增長階段過渡到穩定階段有先后之別,速度素質最先,耐力素質次之,力量素質最晚,男女順序一致。機體某種潛在的能力,只有在人的生命某一特定時期,專項體能訓練提供適時、適宜的某種特定刺激,才使之得到最好的發展。如兒童少年7-9 歲為力量發展的第一個可訓練階段;6-12 歲反應速度大幅度提高;9-14 歲是發展專門協調能力的最有利時期。因此,教練員要使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先天潛能在適宜訓練量和強度刺激下,轉變成乒乓球運動所需的專項能力,為今后體能訓練打下優良的生理學基礎。
由于人體不同部位的動作速度不相同,肢體遠端各關節的動作速度最快,近端的動作速度慢。而且在乒乓球運動的許多技術中需要在擊球一瞬間用手腕甚至手指發力來增加球的威力。所以要加強乒乓球運動員肢體遠端各關節及支撐器官的能力訓練,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這部分肌肉、骨骼和韌帶的靈活性、速度、力量等。
由乒乓球項目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運動員的動作要精細,而這些精細動作是靠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協同完成的。在專項體能訓練中不僅要發展大肌肉群的各項素質還要有針對性的發展小肌肉群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等素質。在擊球一瞬間肌肉要緊張,各肌肉群要協調配合并同時發力,還原時肌肉要放松,并為下一次發力做好準備。因此,要通過專項體能訓練,使這些協調能力得到提高和改進。
根據能量代謝特點,乒乓球運動主要是由ATP- CP 系統和有氧代謝系統供能。發展磷酸原系統供能能力訓練的原則:最大速度或最大練習時間不超過10 秒;每次練習的休息間隙不超過30秒;組間的練習不短于3-4 分鐘。[5]能量供應靠ATP- CP 系統,是主要發展運動員的爆發力、靈敏、移動速度和揮臂速度。教練員應根據這些原則合理的安排體能訓練,并要求每組練習后,血乳酸水平在2-4mmol/L。4mmol/L 血乳酸濃度是有氧耐力訓練最適宜的強度。因此,在進行專項耐力訓練時,找出個人最適宜的乳酸水平,掌握運動強度,可以獲得滿意的訓練效果。
4、小結與展望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不僅運動生理學在體育學科中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在體育教學訓練中有著重大的實踐意義。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如果掌握了比較全面系統的運動生理學知識,并運用于體育教學訓練實踐中,就能使體育教學訓練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獲得更好的教學訓練效果。在現代體育教學訓練中,高科技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許多項目上,為提高教學效果和運動成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手段和訓練方式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僅憑借四肢發達和個人經驗已不足以取勝,還必須依靠科學的訓練、器材的改進、技術的突破以及先進的體育思想指導。有的國外專家預測,知識廣博的科學家將駕馭體育運動的發展。“體育”被具體引申為“體育教育科學”、“鍛煉科學”、“訓練科學”等。當前,國內外體育科研領域中正在大量的進行心電、呼吸、肌電等遙測儀器、監測器等已都研究成功并已運用在體育教學訓練比賽中,隨著這些技術的大幅度突破,必將使運動生理學的研究成果在體育教學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加強.籃球運動員彈跳力的訓練方法及其生理依據[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1):77-80.
[2]葉慶暉等.運用錄象疊加動態心率技術對男籃運動強度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2(2):61-64.
[3]李帥星等.右腦與運動訓練[J].體育科學,1995(1):35-37.
[4]梅雪雄.游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