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摘 要】在當今網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思維的運用已經悄然影響到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各行各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工作的教育理念及要求與互聯網思維的內涵不謀而合。因此,用互聯網的思維去創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思想政治 高等學校 互聯網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135-03
一 互聯網思維的內涵
“互聯網思維”一詞最早由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提出,它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互聯網思維作為互聯網的抽象表現形式,繼承了互聯網天然開放、創新、包容等核心價值觀,強調要逐漸以互聯網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關于互聯網思維的內涵,目前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趙大偉結合商業生態系統提出的互聯網思維九大內容。其中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用戶思維。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中最重要的內容,它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其他思維都是圍繞用戶思維在不同層面的展開。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的創新、品牌的建設中。(2)迭代思維。迭代思維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產品推出,它側重于迭代的意識,及時并實時地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迭代思維要求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狀態,要敢于追求創新,只有迭代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占鰲頭。(3)平臺思維。互聯網的平臺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移動互聯網為廣大客戶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與人之間可以自由溝通、交流、互動。互聯網平臺沒有強制的灌輸,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跟蹤。(4)社會化思維。利用社會化媒體,通過顧客以一傳十,讓用戶主動參與到品牌傳播中來,從而實現口碑營銷的目的。社會化思維強調互聯網時代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周圍的人或事構成某種有形或無形的聯系。它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聯系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以上四種思維的核心價值在于創新性、平臺化、以用戶為中心,而這些價值與思想政治工作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理念及要求不謀而合。
二 新形勢下互聯網思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應用的必要性
1.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順應時代潮流的特點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對教育客體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當代大學生普遍都是“90后”,是在新媒體背景下成長的一代,新媒體和信息技術對他們的學習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創新是他們身上最明顯的特征,傳統的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傳統教學思維,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與時俱進,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已經到來,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潮流,從而增強學生的認同感。
2.符合思想政治工作以生為本的理念
互聯網思維具有高效、互動的特征,其所帶來的參與熱可使每位參與者對產品、運營、研發等各個環節提出意見和建議。互聯網思維引導下的操作,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企業也能對客戶的個性化選擇進行收集和整合,為客戶提供稱心如意的產品,真正體現用戶至上的理念。互聯網思維是一種符合時代需求、符合顧客(學生)需求的思維,以生為本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體現,同時它也是思政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的價值原則與核心理念。
3.新形勢下建設高水平思政隊伍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
————————————————————————
* 浙江省寧波大紅鷹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互聯網思維的培養”(編號:1320151054)
校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是德育教育。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十分關鍵。當前,互聯網思維正從互聯網行業向其他領域擴展,對于教育的影響已經悄然產生。互聯網思維具有的特征,可以幫助教育者發現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教學方法中的不足,從而不斷學習,更新觀念,接受最新的社會思潮。互聯網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并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將會推進教育領域發生真正的、劃時代的變革。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運用互聯網思維的有效途徑
1.以生為本,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生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互聯網用戶思維對高校思政工作要求最重要的體現。
首先,以生為本強調的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培養人才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扎實的技能,同時要不斷深化和加強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滿足大學生自身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的活力。
另外,以生為本就是要尊重、理解、關心、幫助每一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人。由于性別、年齡、家庭環境、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把握學生的層次性,一方面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另一方面針對一些問題學生也要講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不分具體情況搞“一刀切”。
2.與時俱進,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方法
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互聯網思維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跟上社會發展的形勢,轉變工作方法,豐富工作內容,創新工作模式,才能有效地實現思政育人的目的。
所謂內容創新,是指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新穎、新鮮,要有創新精神,體現時代感。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材為載體,內容較枯燥、乏味。而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當前,教師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來解讀和闡述相關理論問題,在學生能夠理解的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深入加工,不斷完善、包裝,并再次將知識“推銷”給學生,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夠緊貼時代、常做常新。
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就是要敢于打破傳統的、落后的思政教育方法,采用靈活多變的、藝術性的教育方式,強調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過于死板、過分注重教師單方面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也不容易被學生接受。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淡化了教師的權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忌一味地說教或空洞地擺大道理,而應該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實際感受,以平等的姿態和身份與其交流,保持態度溫和,保證每次說服教育體現水平和新意,真正說到學生的心坎里去。互聯網思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像春風細雨一樣,潤物無聲,一點一滴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3.搭建平臺,暢通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互聯網平臺思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既包括線上的網絡平臺,也包括線下平臺,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兩者相結合的基礎上才能完成。
線上平臺,即運用微博、微信、QQ、論壇、慕課等新媒體,為廣大學生搭建的一個師生互動交流及資源共享的平臺。當代大學生與新媒體聯系最為密切,他們每天的生活和學習都與新媒體相關。許多學生并不善于面對面交流,但在網絡上相當活躍。利用網絡平臺的互動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狀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時效性和針對性。此外,新媒體平臺在思政工作中的運用還體現在充分發揮網絡的正面引導功能。一方面教師可以在網絡論壇上發布一些積極向上的、充滿正能量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學習,或者輔導員可以開通微博、微信,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話題供學生討論發言;另一方面利用校園網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積極打造紅色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站在大學生的角度,豐富網站內容,傳播和諧的校園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線下平臺,即面對面的師生交流平臺。互聯網思維強調主體的互聯互通,實現信息的及時反饋和高效暢通。線下平臺的搭建就是通過采取扁平化管理的方式給師生之間的交流創造更多機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發揮班干部的間接管理作用,更要求每個思政工作者真正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在互信互愛、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4.多方聯動,構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教育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內容,簡單地講,就是把思政課教學與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融合,即構建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達到教學與實踐互通、理論教學與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長、傳統教育與創新摸索相結合的大思政平臺。與互聯網思維相關的大思政觀念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主體的開放性方面。
社會化思維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便捷,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利用網絡產生交集,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一張無形的網絡,人雖是獨立的個體,但都與周圍的人有所聯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要想達到最佳的思政育人效果,單靠大學輔導員或思政任課老師是不夠的。大思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將更多的群體納入思政教育的范疇,如學工處、團委等部門,輔導員、家長、社會等群體,爭取實現多方聯動、共同合作。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隊伍與學工隊伍、黨團組織、人事部門的有機結合,既可以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理論教學與學生思想發展、成長動態考察相脫節的問題,又能夠增強學工人員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身份認同感和歸宿感,故而構建開放性的大思政教育教學機制對于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非常關鍵。
參考文獻
[1]劉春生.淺論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班級管理發展趨勢[J].才智,2014(34)
[2]馬勇、林長圣、陳建標等.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理念及其實現[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3]李春梅、張毅.互聯網思維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下旬),2014(12)
[4]李亞平、鄭易平.“大思政”視閾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初探[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
[5]謝長仙.互聯網思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黃金時代,2014(7)
[6]李紅革.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維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7]莊麗榕.論創新思維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8]黃相懷、張蘭廷.互聯網思維重構中國政治文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9]田傳信.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3(2)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