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習者生搬硬套漢語規則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中國式英語”。“中國式英語”出現在英語學習中的各個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中國式英語”在寫作中的表現形式,并根據其成因提出一些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國式英語 寫作 教學策略
在我國大學英語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門必修課,英語水平的高低對于在校大學生今后的就業及學業的深造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英語學習涉及四方面技能,即聽、說、讀、寫,其中寫作是一項綜合考核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題型,其難度和考核知識點的復雜性使得很多大學生在考試中得分不高。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眾多,如學生的興趣不足、投入的精力不夠等等,這些都是一些主觀因素,在客觀因素方面,母語的影響不可忽視。作為二語學習者,中國的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自身的文化環境和母語的影響。在輸出時,無論是口語上還是寫作上都會不自覺地流露出漢語的痕跡。這種受到漢語影響,在遣詞造句上生搬硬套漢語語法或習慣的英語被稱為“中國式英語”。中國式英語對大學生英語學習影響甚大,特別是寫作方面,如果任其發展,他們通往目標語之路會變得格外艱難。
一、“中國式英語”的成因
根據二語習得理論,二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有意無意地借鑒母語知識來構造目標語,這被稱為“遷移”。當母語和目標語相近,對二語學習有正面、積極的影響,產生促進作用的叫做“正遷移”,例如漢語和日語在詞形和詞義方面相似,那么中國學習者學習日語相對來講就會容易些;當母語和目標語差異較大,對二語學習產生阻礙的叫做“負遷移”。中國學習者學習英語就屬于后者的情況。漢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是一種“意合”語言;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一種“形合”語言,兩者差異巨大。這種差異不僅涉及到構詞,也涉及到語句乃至篇章。如果中國學生只是簡單將漢語規則套用到英語中勢必起到反作用,影響表達的正確。對于中國的大學生來說,在英語寫作中由于時間緊迫、壓力較大,會不自主地尋求母語的幫助,將母語的思維和習慣融合到寫作中去,利用漢語的結構來套用英語,進行漢英的逐字對譯,所形成的英語似是而非,這就是漢語的負遷移。中國式英語就是漢語負遷移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由母語向目標語過渡的形式。如果教師能夠悉心指導,糾正學習者的錯誤,將負遷移的影響轉化為對學習產生促進的因素,那么學習者將會在英語學習成功之路上邁出巨大的一步。
二、“中國式英語”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表現形式
1.詞匯方面。詞匯是語言的基礎,任何語言變化或錯誤都是由詞匯開始的。一些中國大學生在寫作時由于自身缺乏英語的構詞知識而利用補償策略。當學習者在已知的英語詞匯中找不到適合的單詞來表達想法時就會利用頭腦中存在的構詞法進行構詞。例如,有些學生不知道“木耳”(fungus)如何用英語來表達,就直接用漢語的構詞法“名詞+名詞”創造出了“wood ear”這一根本不存在的詞匯。另外,“中國式英語”還大量存在于英語名詞復數和動詞的變化中。在英語中,可數名詞數量超過一時,詞尾要加上“s”或“es”,可是漢語中卻沒有類似的規定。因此,在寫作中一部分學生會受到漢語構詞法的影響,常常忽略在可數名詞后加上詞尾“s”或“es”。例如:
1)Teacher are always helpful in my study.
2)I have many friend, and they are in different city.
3)The teacher forbids student to use mobile phone in class.
在以上三個句子中,劃線部分的正確形式分別為Teachers,friends,cities,students和mobile phones,但是學生們在構詞時受到漢語規則的影響并沒有加上復數詞尾,從而產生錯誤。以下例子是“中國式英語”在動詞變化上的體現:
1)Ten years ago, I go to shanghai with my parents.
2)My friend, Mike like play football in the evening.
3)Mobile phones have change Chinese lifestyles.
上述第一個例子中 “go”應改為“went”,第二個例子中的 “like play”是個典型的“中國式英語”,正確形式是 “likes playing”,第三個例子的 “change”應改為“changed”。縱觀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詞匯上的“中國式英語”對部分學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指導,規避這些錯誤。
2.句式方面。漢語是意合語言,而英語是形合語言。漢語句與句之間多是通過邏輯關系和意義相連接,甚少利用連詞銜接;而英語是形合語言更多關注的是句式之間的形式標記,例如主句和從句間要用連詞、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連接。還有,漢語句意的重心通常在最后,但是英語往往是開門見山,直接點出中心問題,后面再輔以原因、條件等修飾部分。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對于一部分大學生來講很難適應,在寫作中他們的句式就會出現“中國式英語”的跡象。例如:
1)weather is good tomorrow, we will go on a picnic.
2)Now we dont study hard, we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hunt a job in society.
3)My friends who are now living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Someday they will come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to help develop economy. This is my hope.
上述的第一個例子明顯是因為漢語影響而出現的“中國式英語”,英語注重形合,主句和從句之間要用連詞連接,因此正確的句子應該是“If weather is good tomorrow, we will go on a picnic.”。第二個例子也是缺少連詞而導致語意不全,正確形式是“If we dont study hard now, we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hunt a job in society.”。至于第三個句子則是典型的結構層次方面的“中國式英語”。當涉及到多個從句時,英語一般是直述主題,然后再加上一些附屬成分;對漢語來講,句式更多的是娓娓道來,先進行鋪敘,最后突出主題。所以,第三個例子的正確形式是“It is my hope that my former classmates can come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to help develop economy, who are now living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三、針對“中國式英語”的寫作教學策略
想要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其情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經過以上論述,我們已經了解到大學英語寫作中出現“中國式英語”的原因,現在要做的就是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增強他們規避問題主動性是第一要務。
1.提高學生對“中國式英語”的認識。語言學習中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情況,但要指出錯誤,讓學習者對錯誤出現的原因和表現形式有所了解,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如果錯誤出現后,不加以改正,最終會成為習慣。寫作也是如此,有些學生在作文中能夠感覺到用詞不對或句式不合理,但不知什么原因造成的。此時,教師需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分析其錯誤并解釋原因,提高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度,同時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中國式英語”負面影響才能逐漸降低。
2.增加英漢對比分析學習。在上文中提到英漢分屬兩種語系,無論構詞、句型還有篇章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單純地向學生講解語法或寫作策略不能讓學生完全領悟英語的使用規則。通過對比分析英漢兩種語言找出英語寫作中一些潛在的錯誤,這對教學大綱制定和課堂教學的改善都有很大的裨益。有了對比分析,學生在寫作時就能有的放矢,盡量規避可能出現的“中國式英語”。
3.增加輸入和輸出。語言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沒有大量的練習,單憑教師的教導是不足以讓學生在寫作方面有質的飛躍。輸入輸出理論是由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他認為語言輸入應該遵循“i+1”原則,“i”是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1”指的是高于學習者當前水平的語言材料。輸入輸出理論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理解性的、足夠數量的語料練習,并且通過高于學習者水平的那部分材料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現階段的大學生在寫作中錯誤百出就是因為缺少了語料的輸出。此時教師就應該通過強制的辦法給予他們壓力,分配一些寫作任務,并且想辦法將壓力轉化為動力,讓他們在任務中去除“中國式英語”的影響。寫作任務的安排需要循序漸進,根據不同階段來設置不同的任務和目標,因為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會一蹴而就,否則欲速則不達。
4.培養跨文化意識。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拋去文化,語言僅是一系列符號,毫無意義。要想深刻理解語言,掌握母語者的話語含義,培養跨文化意識是必不可少的。每一種文化的發展都是歷經了長期的歷史積淀,每一種事物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含。不了解英美文化,在寫作中就會出現生搬硬套漢語模式的局面,“中國式英語”就不可避免。現如今跨文化學習對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是一門必須掌握的課程,但是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由于大學英語課程學時有限,很多高校都不開設專門的培養跨文化意識的課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系統安排英美文化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需要制定學習計劃與目標,學習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由教師講授也可以學生分組進行。如果想要文化學習更加生動具體,可以多加利用多媒體,能夠為學生帶來視聽說全方位的文化傳輸。
四、結語
大學英語寫作中出現“中國式英語”不過是學生學習進程中的一種向目標語靠近的嘗試。其主要原因來自漢語的影響還有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它,但也不能過分擔心、矯枉過正,適當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配合能夠盡可能地規避“中國式英語”,幫助學生朝向目標語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2]樊新志.試析英語寫作中的中式英語[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1996(6).
[3]黃建,趙晶晶.負遷移對英語詞匯習得的影響[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中國式英語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之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GH13076,主持人:李偉。
作者簡介:李偉(1978.11-),男,漢族,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