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光才
【摘要】當前,大班額的班級在很多地方出現,如何在大班額條件下實現有效教學,大面積提高學生成績的問題就凸現出來。本文主要運用互動式英語教學的理論,結合建構式生態課堂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彌補大班額下教師難以面向全體的不足,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全面提高大班額的教學成績。
【關鍵詞】生態課堂 互動教學 小組活動
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互動式教學模式恰恰體現了這個理念。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指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由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轉變成為自主、交流和探究等形式。它強調師生之間雙向溝通與交流,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大膽創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通過創設有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中,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學生的個性由此得到充分的張揚。
“建構式生態課堂”是指: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依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學起點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方法與教學資源運用恰當,學習活動設計合理,學生在師生共同營造的適宜的課堂生態環境中,自主學習、互教互學、質疑釋疑、共同建構、遷移應用等,獲得知識、能力與情感協同發展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在基于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互教互學、質疑釋疑、共同建構、遷移應用等,課堂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動交流中共享,在教師點撥中明晰疑惑與知識結構,在遷移應用中鞏固知識和發展能力,在選擇性學習中發展個性特長,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
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活動,是教學雙向作用復雜而又細致的過程,這就要求教育者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課堂,為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主動的學、快樂的學,從而提高英語的教學實效。因此,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是十分有利而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就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舞臺。
互動式教學法涵蓋下列六個方面:教師引導、學生感知、小組活動、組際交流、歸納總結、成果展示。
一、教師引導是前提
教師引導是教師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教師在新課伊始或前一節課,從以下幾方面提示導學。展示新目標,提出教學要求。用口頭或書面提綱挈領地提出學習新課的目標,說明新課教學的基本程序,鼓勵學生充分調動主體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揭示新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給予思路、方法上的提示,為學生預習排除障礙。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在“動”字上,要做到教師啟發、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引導為基礎的。如教學牛津初中英語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Reading這一課時,在課前筆者要求有條件的學生上網了解更多關于ORBIS詳細信息,然后在小組內分享信息,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上課一開始,先提如下幾個問題: How many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do you know? Do you know ORBIS? Whats the aim of ORBIS? How does ORBIS carry on with its work? 使學生進入良好的準備狀態,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而產生一種探求知識的渴望。教師在課堂上的正確引導、生動的講解,科學新穎的組織方法,合理的活動安排,可使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學生需要輕松的氣氛以緩解學習上的壓力和精神負擔,同時良好的環境又能幫助他們精力充沛的進行學習,學生對英語也會有所偏愛。英語教學要在活躍、愉快的氣氛中使學生掌握知識。
二、學生感知是基礎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極力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在新授課伊始,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自學中去感悟新課,讓其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
如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這一單元的學習時,要讓學生自學認識到“Bad weather sometimes causes natural disasters.”這個現象,提出問題: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這一學習目標,要學生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研究并解決問題。學生圍繞目標完成了聽、說、讀、寫任務后,進行歸納總結,引導、教育學生我們人類應該保護和珍惜自然環境。使學生獲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思想素質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學到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嘗到了學習的快樂。在這樣一個“互動”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個體是作為一個發現者(discoverer)、研究者(researcher)、探索者(explorer)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
三、小組活動是主體
英語課堂中的合作互動指的是師生、生生之間在創設的一定情景中,通過語言、情景、動作等的平等交流,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鍛煉學生應用語言能力,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學習,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樂趣。在學生主動探究、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互動式討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安排好優差生搭配,發揮優生對他人的帶動作用,從而達到理想的互動效果。小組由六個水平各異的學生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可重新組合。小組長把各組成員在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組際交流時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巡視和參與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散性地、創造性地思維。鼓勵學生“Learning by doing”,通過一系列的“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英語,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究發現者。這種合作互動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便于全體學生從實際出發,在主動學習中得到生動活潑、較為全面的發展。
四、組際交流是關鍵
通過前面的小組討論,基礎性的問題一般已經解決。這時,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這是互動式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可給學生一些較難的題目,這些題目也可以在小組互動中產生。經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教師可先讓討論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其對該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做出補充、質疑和評論。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間進行激烈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課文中心,突出關鍵問題。英語課堂中有了學生間的合作互動,才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語言技能得到了提高,學習潛能得到了開發,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互助協作,求知創新的精神。
五、歸納總結不可少
組際交流之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變“要學”為“樂學”,教師補充學生“看不到”的,提升學生“沒夠著”的,分析學生“想不透”的。學生的“視力”畢竟有限,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參差不齊,對于一些隱性的知識會忽視,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補充,充分發揮教師主體作用。特別是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學生通過預習有時是感悟不到的。所以在組際交流之后,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查漏補缺,精講點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突出重點,強化難點,以使學生學習水平再上一層臺階。
六、成果展示是課堂教學的必要檢測
學習目標達到與否只有通過檢測才知道,檢測的方式可以是測試性評價,但更重要的是非測試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與否是重要的評價標準。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或恰如其分地給學生頒發最佳拍檔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口語獎等。課內練習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教學時采用當堂檢測教學效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是對課堂教學的升華和教學目標的深化,是學生鞏固知識、進行補救學習的重要環節。
實踐證明,交往互動式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了中學生的生動活潑和強烈的好奇心、表現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伴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實施,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充滿生命力師生、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倡導互動的師生、生生關系已經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廣泛重視。互動式英語教學,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徐琴琴,王京.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合作互動學習的探索[J].考試周刊,2007.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