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水
摘 要 從混合式學習基本含義、理論基礎、基本模式與應用思考等方面進行闡述,基于多媒體實現教學目標,基于活動設計關注學習過程,基于策略調整提高教學質量,探索混合式學習促進高中生物教學更有效高效。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混合式學習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06 - 0008 - 03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現代技術的發展,混合式學習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所謂混合式學習的理念是在傳統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利用網絡化資源的優勢,使兩者優勢相結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適當地采用混合式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物教學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要求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因而混合式學習方式很有必要。
1 混合式學習的基本含義
辛思和瑞德提出,混合式學習是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生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
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和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國際教育技術界的共識認為,只有將傳統學習與網絡化學習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混合式學習的重點是如何混合,其目的在于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教師要關注系統性,將傳統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的各種學習要素有機融合,并運用各種教學理論,協調各個要素,充分發揮混合式學習的優勢,實現教學最優化。重在平衡與適度,既不過多依賴于在線學習造成系統性不足,也不能單純依靠傳統教學。要綜合考慮各種軟硬件因素,著眼于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
混合式學習減少了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壓力。關鍵的知識板塊可以通過課堂來完成,而非關鍵的知識板塊則可以通過網絡學習來實施和完成。學生可以不拘泥于時間、地點,隨時隨地地學習。移動學習成為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習更自由,效果更理想。
2 混合式學習的理論基礎
混合式學習的學習策略需要多種學習理論的指導,以適應不同的學生、不同類型的學習目標、不同學習環境和不同學習資源的要求,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育傳播理論、活動理論、虛實交融理論和情境認知理論等。混合式學習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混合式學習精心開發的在線課程、生動趣味的教師面授、同學的經驗分享、全面的資料積累等,把資源盡可能多地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建立起“一站式”的學習平臺,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體系化、體系知識數字化、數字知識內在化。
混合式學習能夠使學生參與多個正式、非正式學習活動。它是建立在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中,從信息到教學內容,從技能評估到支持工具,從訓練到協作環境,一切圍繞學生展開。
混合式學習充分利用網絡的力量,將網絡學習與課堂面授有機結合:有實時與非實時、同步與異步的學習方式;可進行討論學習、協作學習;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組學習和傳統或者圍繞網絡開展的自主學習;將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無縫對接。
3 混合式學習的基本模式
3.1 態度驅動模式
傳統課堂學習和在線協作學習相結合,教師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先把協作學習中的內容、屬性、期望成果及如何通過網絡技術進行協作的有關事項向學生交待,學生利用在線協作的方式嘗試學習。
3.2 知能驅動模式
自定步調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在線指導相結合,有利于消除學生的孤獨感,促使學生圓滿完成自定步調的學習。學生通過與教師課堂互動及在線互動獲取隱性知識。
3.3 網絡互動模式
教師將學習材料放到網頁,學生根據需要隨時進入網頁瀏覽這些材料。學生遇到問題或者想深入探討,可以互動討論或即時聯系教師。學生通過自己建構起來的知識,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并與他人分享。
4 混合式學習的應用思考
體驗性混合式學習突出貫徹“活動、分享、反思和應用”四個環節,學生從活動中自己找到答案,通過分享和教師適時的介入與點評,實現知識的傳遞。混合式學習既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又使得學習過程可以延續到課外,如在線論壇、即時通訊輔導。混合式學習全方位地應用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在e時代的學習更輕松有效。
4.1 基于多媒體實現教學目標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PPT等課件授課以外,還可以增加更多的內容,其中包括生物生理過程、細胞結構與功能、分子結構與轉化等多維動畫,以及生物多樣性、動物世界等視頻。
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并茂,交互地綜合處理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及視頻等多種信息,教師合理利用其形、光、聲和色等多種功能作用于學生的多感官,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呈現最佳學習狀態。
例如“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教學,教師可以將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通過圖片和視頻適時適當地呈現給學生,使枯燥的數字與描述轉化為豐富多彩的畫面,使學生加深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既學到了知識,又開拓了視野。根據生物學科的性質和研究內容,教材的每一章節都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基于多媒體的混合式教學使零散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生動。
4.2 基于活動設計注重學習過程
混合式教學提倡活動互動,課堂除了講述生物知識,更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與學習過程,因此課堂活動設計至關重要。教師設計好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改善課堂氣氛,師生和諧互動,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通過課堂競賽模式可以有效激活生物課堂。將學生分組,5~6人一組,教師備好一部分題目,還可以激發學生出題目積極性,看誰出的題目好。可以把教學中的知識問答分為:開放式的問題和知識點問題兩類。開放式問題如下:
(1) 奇思妙想類問題:如何讓人體軀干也像電鰻一樣可以放電?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遺傳信息存儲在四種堿基對的排序中,那么,我們能不能把人類看成一臺四進制計算機呢?二次元世界里的生物是怎樣的?
(2) 解釋類問題:為什么新疆哈密瓜特別甜?什么是基因組?什么是基因歧視?
(3) 觀點類問題:如果說溫度的實質是分子的不規則運動,那么人體的皮膚是如何感受溫度的?
開放式問題的設置是激活舊知識,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除了知識點題型外,開放式問題在活動中穿插更為關鍵,這樣才能凸顯混合式活動教學的意義。
精心設計混合式活動過程,確保活動過程的成功,是保證混合式學習有效、高效的關鍵。教師組織有意思的活動,設置有趣的問題,學生才可以在整個過程中充分感受生物知識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效率。
4.3 基于策略調整提高教學質量
混合式教學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整合、教學資源的平衡以及輔助工具的利用,強調學習的多樣性,重在理解、感受。教學過程中接觸的信息量較大,因此教師要及時有效地總結教學經驗,調整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內容龐雜、零散,對學生來說難以掌握。混合式教學方法復雜多變,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精心備課、設計與思考。例如“DNA分子結構”的教學,課題引入、內容設計、活動與探究都要進行整體布局。探究方法與過程包括討論、多媒體演示、模型展示、競賽等。教師可以通過DNA分子結構模型演示,明確說明DNA分子結構的組成、結構特點、脫氧核苷酸連接方式與排列順序、堿基配對原則、堿基含量的計算方法等。另外,教師要注重教學的實際效果,對課堂學習的內容作一個基本考核,如DNA中堿基含量的計算,有關脫氧核苷酸之間連接方式的判斷等問題,學生通過解答問題,強化課堂內容。教師通過學生課堂的實際狀況及時調整課堂進程、難易度、課堂容量與教學方式等,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高效。
再如遺傳規律中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間分離及組合的互不干擾性,屬于微觀的、動態的變化,且肉眼難以觀察,因此是教學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動畫技術,可以模擬原始生殖細胞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彼此分離而分離,又隨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組合的動態變化以及產生配子的種類和比例。教師通過化靜為動,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為具體,有效突破難點,深化學生的記憶,促進學生的理解。
教師要時刻把握學生學習動態,加強對學生的多形式的考查反饋。遇見問題時,教師要總結經驗,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學生在觀察學習各類教學資料后有所取舍,把握重點,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混合式學習順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理念。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創新性學習工具應運而生,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然而信息的龐雜冗余也會產生負面效應,可能看圖片影像,只是走馬觀花,剝奪學生創新思考的空間。因此,以信息技術和理念為主導的混合式教學在生物教學的應用還需要更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從混合式學習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6):3-5.
[2] 黃榮懷,馬丁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2(9):9-11.
[3] 黃榮懷,周躍良等.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雜志,2013(5):27-30.
[4] 謝成偉.新課程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學初探[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Z1):15-16.
[5] 鄒俊峰.課例研究: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的支點[J].中學教學參考,2015(0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