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禮建
【摘 ? ?要】本論文探究了川版《商鞅變法》的教學活動。較好的解決了教材無法回避的理論問題——生產力概念。對變法內容的處理以及通過分析內容得出歷史影響。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啟發、釋疑。課堂活起來,效益提高了。是對課程改革的一次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川版教材 ?課程改革 ?教材處理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48
商鞅變法是古代進行的一次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改革,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內容。下面筆者就該部分的教學進行一次深入的探討。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上承第七課《戰國爭雄》,下啟第九課《秦朝的統一》,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通過介紹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秦孝公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以及秦國的變化,著重講解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突出戰國時期 “變”的特點。
在戰國時期的眾多改革中,商鞅變法是內容最全面、影響最深遠的一次重大改革。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實現了從“諸侯卑秦”到“虎狼之國”的巨大變化,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本課的教學可為今后教學中有關“改革” 的內容做鋪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記住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商鞅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對歷史圖像、歷史資料和歷史文物的解讀,提取有用信息、分析有用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提升共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為代表的改革派和公子虔和公孫賈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為,激發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從商鞅為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三、教學方法
初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該階段學生對視頻、圖片和歷史故事特別感興趣,頭腦反應快,對未知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并且在上一節課《戰國爭雄》的學習中,學生對戰國時期 “亂”的特點有了明確的認識,這些都有助于本課的開展。不過這個階段的學生對歷史問題認識能力還不高,分析問題往往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這些都可能在學生理解具體問題(如: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歧以及商鞅變法的影響)上帶來困難。鑒于學生的學情和本課的學習要求,我將采用:1.圖示法;2.問題探究法;3.分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本課由“秦孝公求賢”、“商鞅主持變法”、“秦國的變化”三個子目構成。細研教材發現,就是講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影響。按照這個思路教學,學生對本課一定會有一個清晰的線索。
(一)歷史背景
本課有一個理論問題無法回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必然要求改革生產關系(商鞅變法的廢舊立新)。作為教師必須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學生則至少要明白什么是生產力,因教材輔欄第一個問題就是,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學生對生產力這個概念是陌生的。根據教學經驗,不講這個概念,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簡單介紹,便于學生掌握。什么是生產力呢?生產力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含人、產品、工具三個要素。最重要的標志是工具。工具的先進與否體現出生產力水平高低的差別。學校周邊建筑工地,人的肩挑背扛和機械施工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力水平。至此,學生應該明白什么是生產力了。學生閱讀課文第一段,能夠輕松回答輔欄第一個問題。背景第二點則是秦國落后受欺,想變法圖強。
(二)內容與影響
分析內容可以得出影響,所以這兩部分放在一起進行。商鞅變法內容五點,課文表示清楚明白,沒有必要讓老師一點一點講。采取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式學習,學生分成五個學習小組,每一組負責一點內容的板書、講解。教師要解釋“抑商”、“布帛”、“徭役”、“爵位”等歷史名詞和理解不到含義。如土地由國有變為私有。從某種程度上說,改革土地制度極大的刺激農民開墾土地的熱情,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再比如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大家想一想,分封制和縣制想比加強了誰的權力?(君主)這就叫加強集權。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它對秦及以后乃至現代的地方行政區域都有一定的影響。
A 改革 ? ? ? ? 制度→提高土地所有人的生產積極性。
B 重 ? ? ? ? 抑 ? ? ? ? 。→有利于 ? ? ? ? 的發展。
C 獎勵 ? ? ? ? 。→大大提高秦軍 ? ? ? ? ? ? ? ?。
D 遷都 ? ? ? ? ,推行 ? ? ? ? 。→便于向東發展,有效對地方的管理。
E 嚴明 ? ? ? ? 。→加強對社會的管理。
(三)情境創設
現在我們假想一下,現在我們是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人。我給你們分成三個小組 :新興地主階級,舊貴族,農民階級。現在你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討論一下,對變法發表評論。
新興階級:我非常滿意,因為承認土地私有制,保證了我對土地的占有,確保了我的利益。獎勵軍功,使得我只要在戰場上殺敵立功,我就得到以前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職。這壯大了我的實力。給我掌握政權的機會,而且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有利國家的統治安定。
舊貴族:我非常不滿,按軍功授爵讓我失去世襲特權,嚴重損害了我的利益。
農民階級:我表示歡迎,因為獎勵農耕。調動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同時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安定讓我安定的生產生活。
課堂小結: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與改革相伴而生。自人類誕生以來,改革都以它獨特的方式推動著歷史的進步,勇于改革、與時俱進的改革家也在領導改革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通過《商鞅變法》這一課的學習中,領略秦孝公“直面困境,變法圖強”的雄心壯舉和商鞅“抓住機遇,為秦開帝業、譜寫人生華章”的壯志豪情!
請思考以下問題:
1.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并逐步吞并六國,完成統一。所以,我們知道……
2.清朝末年,政府盲目自大,不思改革進取,貧窮落后,飽受列強蹂躪。所以,我們反思……
3.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所以,我們憧憬……
對生產力概念的處理,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教學時直接向學生提出這個知識點。現在是簡單介紹生產力概念,讓學生明白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標志。學生自己看書后,就能夠輕松掌握輔欄“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標志”這一問題答案。回避該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綜上所述,如果教師逐條講商鞅變法的內容,學生被動接受,老師講的累,學生學得苦。如果課堂讓學生參與進來,分組合作探究,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的主體地位顯示出。教師進行引導、點撥、釋疑,我們的歷史課堂效率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