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翠華
【摘 ?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升教學藝術來提高教學質量呢?本文從三個方面談了這問題,即讓學生主動參與學好數學,讓靈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好數學,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等。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藝術 ?主動參與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65
初中數學教學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但是很多初中學生害怕學習數學,有的基礎差的學生想提高數學成績,直到初中畢業也沒有提起來。學生的這些表現和數學老師的教學藝術是息息相關的。好的教學藝術,是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學好初中數學的。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讓學生主動參與學好數學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一般都是數學教師在講臺上講,在黑板上寫,是一種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也就是大家說的以灌輸教育為主。新課標強調要以學生為主,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同樣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國家的未來,教師要從以往的死記硬背中轉變到現在的科學學習方法,變“跟我學”到“我要學”,以知識的主人身份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快感。
在學的過程中,我不斷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在思考問題的角度等方面放權讓學生獨立,使得學生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參與度更深了,并讓學生有更加充分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讓學習數學的過程逐步成為學生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活動過程,與此同時,讓獨立探索成為學生個性自主性的強大支點。學生們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充分領會到自主獲取知識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很少創造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害怕學數學的原因。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們要創造條件親身去體驗、用心去感悟,讓數學課堂呈現勃勃生機。長期以來,數學課教學都是非常嚴肅的,而數學老師一般都是不茍言笑,在數學課堂里的課堂氣氛顯得過于沉悶,呆板和壓抑,這種狀態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翼而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以被調動起來。因而,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索,用自身的經歷,老師和學生共同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感染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是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究作為改造活動對象,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實踐過程。作為教師,在數學課堂內,必須為學生的體驗探究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實實在在地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以實踐這種積極情感的積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環,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的勤奮好學。
二、讓靈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好數學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模式老激發學生學好數學。比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傳統型應用題較適合這樣的教學模式。這類問題有一定的實際背景、具有明確條件,如規律、公式的發現、推導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學習平行線的性質,可以由教師提出有關平行線性質的問題,創設出問題情境,接著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探討平行線有何性質。期間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驗,用學生自己的方法去實踐其想法,最終得出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的結論。
之后,可由老師總結指導,引導學生將實踐經驗轉化為抽象的數學定理,便于學生將知識提升到理論的高度。可參考如下流程:創設情境→問題提出→自主探討→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得出結論。這樣,學生能充分感受到,通過實驗操作,的確能夠自主解決數學問題,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感。
現在提倡研究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數學研究性課題學習,是根據研究目的,人為創設、改變和控制某種數學情景,在有利的條件下經過思想活動,以研究某種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從而體現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整理數據、建立模型等應用數學的過程。此類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題學習、然后撰寫論文的形式進行數學思想實驗,是學生應用數學的成果總結和對知識的進一步深化。這類型的數學實驗課可以在戶外完成。
例如,學習“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讓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選題進行調查研究,放學生到教室外面去收集數據,之后教師可指導其將數據進行整理和描述。本人在上這堂課時,鼓勵學生大膽選題,有的同學調查節水問題,有的同學調查收入問題,有的同學選擇調查小區用電水平。同學們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調查起來干勁十足,組員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得收集整理數據,建立簡單的模型,得出初步的結論,并以論文的形式做報告。課后,同學們紛紛反映學到了比平時課本上多的知識,并且興趣提高了,效率提高了,還更加熱愛團隊的合作,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閱讀教學中講究思路,數學教學中不管是讀題和解題,都需要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學生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需要培養和健全自身的數學思維。數學思維是人類將自身的意識用特定的空間和數量關系表現出的一種思想,是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數學素質的主要體現,是數學學科的靈魂。
初中學生只有在擁有健全的數學思維的前提下,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自身的學習和生活中。為了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應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不斷地為學生滲透重要的數學思維,為他們提高適宜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完成學習計劃,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素養。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數學思維呢?我們可以將數學的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兩個方面,表層內容和深層內容。表層內容可以理解為日常接觸最普遍的數學定義,數學概念,數學性質,還有各類法則、公式和定理等等。另一個則是深層知識,即需要學生深層次理解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數學思維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必要載體,對表層知識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淺顯的表層知識即固有的定義、定理、公示等知識,更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滲透重要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
只有把定義、定理、公式等表層知識和數學思想、數學學習方式等深層知識都掌握的前提下,才可以在成績上有質的飛躍,才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數學思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
遵循新課標指導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學好數學,讓靈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好數學,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從而學好數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