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會(河北省淶水小學,河北 淶水 074100)
?
運用誘導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倪志會
(河北省淶水小學,河北 淶水 074100)
摘要:誘導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某些學科并不陌生,但在素質教育中如何運用其更好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則是一個新的話題。
關鍵詞:誘導;小學數學;學習興趣
誘導一詞在語言學、物理學、生理學等方面均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數學教學中,誘導概念也遠遠超出了作為一種練習方法所具有的原始內涵,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更是一種教學藝術的體現。不同形式、不同場合下的誘導,將使學生獲益非淺。那么,如何較好的運用誘導教學來服務小數數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首先要有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的主觀愿望,教師才能予以啟發。如何使學生有“憤”、“悱”的內在要求,教師就應在教學方法上多作文章。數學是一門理論應用學科,運用數學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之一,因此創設合理的問題情景誘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數學就是使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即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一能力須要實際問題的導入,所以創設問題情景尤為重要。在課的引入部分,運用語言誘導,達到此目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導入這樣導入:星期天,小兔和小狗在草地上跑步, 小狗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小兔沿著圓形路線跑。結果小白兔獲勝。小狗看到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氣,它說這樣的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
創造這樣的“矛盾”情境學生很感興趣,有的認為公平,有的認為不公平,教師讓他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并講出理由,這樣教師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利地引到“圓的周長”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小學生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人或事“你叫我這樣我偏那樣”。我們在教育實踐中也常會遇到教師表揚一個學生,卻引起一些同學的不服氣;教師批評一個學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學的同情和辯護。其實,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逆反心理,創設一種“不平等”的待遇,誘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我在平時上課的時候經常會在做練習的時候“偷偷”地塞一些題目給個別同學做,結果其他學生看到了感到好奇就自然而然地圍過來,主動地思索那些題目,這時我就順勢把題目投影出來,學生心里很滿足,他們的內心需要得到了滿足。其實那些題目本來就是要給他們做的,只不過我們換了一種方式給他們而已,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既要進行情感方面教學,又要注意加強心理誘導。首先要樹立學困生的自信心,經常用身邊耳聞目睹的實例吸引他們,通過努力取得優異成績的榜樣,讓他們充分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也能學會。其次要不斷加強心理誘導。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經常學習教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用理論作指導,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更新觀念,用科學方法保護他們穩定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節課后讓學生自己說出弄懂了哪些內容?哪些習題?哪些知識沒有弄懂,建立一幫一互助組,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及時查補,及時幫助解決問題,使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學良好氣氛,同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既鍛煉了學習優異者的能力,又提高較差學生的成績。教師乘勢誘導,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講數學小故事”、“數學標兵”“數學超市”等活動,讓他們參與活動中,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教學模式則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那么啟發誘導,鼓勵創造則是個性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教學的關鍵在于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激勵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創新學習。
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首先發給學生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長方體,讓學生動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測量這個長方體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從而測算出長方體的體積。在觀察中發現,多數學生用小正方體一層鋪滿后再鋪第二層,鋪完后,再數出個數有24個,而每個單位體積是1立方厘米,所以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學不是擺得特別快,他說:“我只擺了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然后就可以算出個數,用4×3×2=24(個),即長方體的體積是24立方厘米。此刻,已與新課的內容比較接近了,我及時表揚了這位同學,再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同學們去發現不用數個數就能求體積的簡便方法。同學們積極思考、人人踴躍,通過認真的討論,得出了只要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就能求出體積的方法,順利得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進而再啟發學生從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上去討論正方體的體積求法,又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由于公式是學生自己推導的,因此掌握得很好,理解也比較深刻,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總之,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在實踐中探求、摸索,更好的運用誘導教學法為教育教學服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13-01